
猶策論。 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考試的項目之一。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方翥》:“昔忝知舉,祕監賦重疊用韻,以論策佳,輒為改之,擢寘高第。” 明 歸有光 《三途并用議》:“今進士之與科貢,皆出學校,皆用試經義論策。”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紀事》:“ 宋 朝試士以論策,此外各有明經、韜鈐、宏辭、茂才等科。”
“論策”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論策”即“策論”,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文體形式,要求考生針對政治、經濟、軍事等實際問題撰寫分析性文章,提出對策。該詞由“論”(分析論述)和“策”(策略方法)組成,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
部分資料将“論策”解釋為“讨論策略”的成語(如),但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少見,主流含義仍指向科舉文體。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考試範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選舉志》等文獻。
論策(lùn cè)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言”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漢語,是指對某個複雜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或策略。
在繁體字中,《論策》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時筆畫有所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論策》的字形略有不同,木字旁通常寫作“木”,而在現代漢字中,木字旁寫作“林”,以表示更加具體的意義。
以下是《論策》的一些例句:
1. 對于這個複雜的市場環境,我們需要仔細論策,找到最佳的市場推廣方案。
2. 在公司的發展中,制定正确的發展策略是非常關鍵的,我們需要深入研究,進行全面的論策。
一些與《論策》相關的組詞包括:
1. 策劃:指制定并組織實施某項計劃的活動。
2. 策略:指在達到特定目标時采取的方法、手段和計劃。
3. 策略性:指做事情時考慮周全,注重長期利益的特點。
4. 策動:指通過某種手段或方式引發某種行動。
一些《論策》的近義詞包括:
1. 論證:指通過邏輯推理和事實分析來證明某個觀點或結論。
2. 論斷:指根據事實或推理得出結論。
3. 計謀:指經過周密思考和策劃的謀略。
《論策》的反義詞為“拍腦袋”或“胡思亂想”,意指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和篩選的草率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