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覆蓋在車轼上的絲織帷席。《荀子·禮論》:“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王先謙 集解:“末與幦同。《禮記》曰:‘君羔幦虎犆’。 鄭 雲‘覆苓也’。絲幦,蓋絲織為幦。”
“絲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區分:
一、古代車具部件(主流解釋) 根據《荀子·禮論》記載,“絲末”指古代覆蓋在車轼(車廂前橫木)上的絲織帷席,用于彰顯威儀。具體表現為:
二、現代引申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微小的事物或數量”。該釋義可能源自“絲”與“末”的字面組合,但缺乏古代文獻直接支持,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建議:若涉及古文解讀(如《荀子》研究),應采用第一種釋義;若為現代漢語中的比喻用法,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絲末(sī m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常用詞彙,表示非常細小、纖細的東西。下面将為您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絲(絲字)的偏旁部首是為絲,拼音為sī,絲字的筆畫數為6。末(末字)的偏旁部首是為木,拼音為mò,末字的筆畫數為6。
絲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織造行業。在紡織工藝中,絲以及由其制成的織物都非常細膩柔軟,因此形容非常細小的東西時常用絲末來形容。
在繁體字中,絲的寫法為絲,末的寫法為末。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絲在古代有時會寫成糸,末有時會寫成皿。
1. 那幅畫上的細節如此之精緻,就像是用絲末一樣繪制出來的。
2. 他精心地剪了一些絲末般細的紙條,用來裝飾禮物盒。
組詞:細絲、絲線、纖絲、絲綢、絲狀。
近義詞:絲線、絲縷、細絲、絲狀。
反義詞:粗大、粗線、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