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论策的意思、论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论策的解释

犹策论。 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翥》:“昔忝知举,祕监赋重叠用韵,以论策佳,輒为改之,擢寘高第。” 明 归有光 《三途并用议》:“今进士之与科贡,皆出学校,皆用试经义论策。”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 宋 朝试士以论策,此外各有明经、韜鈐、宏辞、茂才等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论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论”与“策”的本义及组合义来理解,并参考权威辞书的解释:

  1. 字义分解与组合:

    • 论(論): 本义指分析、议论、阐述道理。《说文解字》释为“议也”。引申为学说、主张、衡量、评定等义。
    • 策: 本义指马鞭。《说文解字》释为“马箠也”。引申为驱使、谋划、计谋、方法(如策略、对策),也指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如策论)、简牍等。
    • 组合“论策”: 结合两字核心含义,“论策”可理解为:
      • 议论、评述策略或政策: 指对治国方略、军事谋略、具体对策等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论策”有此义项。
      • 指“策论”这种文体: “策论”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文体,要求考生就经义或政事问题发表议论、提出对策。“论策”有时可作为“策论”的同义或相关表述。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相关词条释义中体现了这种关联。
  2. 权威辞书释义(以《汉语大词典》为代表):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和释义,“论策”主要有以下含义:

    • 议论、谋略。 例如:“此人颇有论策,深得主公赏识。”(此例为释义的语境化说明)。
    • 特指古代以策论取士的科目。 这直接关联到科举考试中的“策论”。
  3. 现代使用与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论策”一词已非常罕见,几乎不再使用。其含义已被更常用的词汇所取代,如:

    • 表达“议论策略”之意时,常用“讨论策略”、“谋划方略”、“分析对策”等。
    • 指代古代科举文体时,直接用“策论”。 因此,在现代文本中遇到“论策”,通常需要结合具体上下文来理解,其意多为古义的遗留,指向对策略、政策的议论或直接指“策论”。

“论策”是一个古语词,核心含义是议论、评析策略、政策或治国方略,有时也特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文体策论。其现代实用性很低,主要出现在研究历史、古籍或特定仿古语境中。理解该词需紧扣“论”(议论分析)与“策”(谋略、对策、策论)的本义及组合关系。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论策”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论策”即“策论”,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要求考生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撰写分析性文章,提出对策。该词由“论”(分析论述)和“策”(策略方法)组成,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

二、历史背景

  1. 宋代起源:王安石在熙宁四年(1071年)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与明经科,改以经义、论策选拔人才。
  2. 延续使用:明清时期仍将论策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例如归有光曾提及进士科考试需用经义论策。

三、考试特点

四、相关辨析

部分资料将“论策”解释为“讨论策略”的成语(如),但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少见,主流含义仍指向科举文体。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考试范例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选举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背街熚熚憋怤冰蚁补花柴爿馋虫産疾当东敦礼顿仆凤仪兽舞氛沴负土妇幼卫生归程郭况穴禾束红光满面虹吸荒塞荐悼骄抗徼怨迳涉疾恶好善戢载巨黍亢宿铿润蓝罗六出公耧车栾华密亲谧然牛山下涕农业国盘郢蒲合蒲苇清味戎王使者三重门上计上姓生桑之梦事心十字双清顺理太平广记提头提头儿通臂颓垫脱班物情无遮下下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