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魯男子 ”。
"魯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魯莽輕率、缺乏自制力或不能以禮自持的男子。該詞源自中國古代典故,其釋義與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指行為粗率、不慎重,尤其在面對女色或情感誘惑時缺乏定力的男性。常含貶義,強調其行事沖動、不顧禮法約束的特點。例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魯莽的男子。舊指不好女色而缺乏自持力的人。"(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287頁)
"魯男"一詞典出《詩經·鄭風·将仲子》:
"将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詩中女子婉拒男子(仲子)越牆相會的請求,暗喻男子行為需合于禮法。後世以"魯男"代指如詩中仲子般沖動逾禮之人,與"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形成鮮明對比(來源:《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魯男"常與"柳下惠"并提:
二者構成道德自律的二元參照,常見于明清小說對人物品行的評判(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當代使用中,"魯男"的貶義色彩減弱,多用于戲谑或自嘲:
此類用法多見于網絡語境,反映語義的時代流變(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
古籍原典
《詩經·鄭風·将仲子》(漢典網《詩經》全文)
《荀子·大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12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華書局,2016年
學術研究
餘冠英《詩經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論《将仲子》的禮教隱喻)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論禮法對男性行為的規範)
“魯男”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本義
指春秋時期魯國男子顔叔子。據《詩經·小雅》毛傳記載,他因在暴風雨夜拒絕鄰家寡婦借宿避嫌,被稱為“魯男子”。後世以“魯男”代指潔身自好、不貪戀女色的男性,屬于褒義詞。
延伸寓意
該詞還承載着“以不可學可”的哲理。顔叔子雖未效仿柳下惠“坐懷不亂”的行為,但通過堅守原則展現德行,成為儒家推崇的典範。
現代誤用
部分網絡釋義(如)将“魯男”解釋為“粗魯無禮的男性”,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魯”字單獨含義(如“魯莽”)的誤解。
姓名學含義
作為人名,“魯男”寓意目标遠大、勇敢坦誠,但因“魯”字可能引發負面聯想,現代使用率較低。
與“柳下惠坐懷不亂”不同,魯男的典故更強調原則性與變通的辯證關系。顔叔子選擇閉門不納而非效仿柳下惠,體現“以不可為可”的道德實踐智慧。
碧澱子兵連禍結冰鮮稱奇道絕出綍搭售大詢雕文織彩兒齒費猜飛英馮公封寄負德孤恩寒蜩黑頭公鶴驚澒耳鴻儒嘉禾講勖簡嚴蹇曳澆瓜之惠晶簾金卯九變十化舉名可厭蜋蟻雷火籤兒料鈔利力離鬽鸾弦濾色鏡麻起民讴弄性尚氣槃多炰烙配手啤酒品字梅峭急啟祯羣從聖真石華石揮私徒苕帚頑福緯谶違抗無悶項窩陷刑息除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