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行搖晃貌。 宋 程俱 《自寬吟戲效白樂天體》詩:“吾今雖抱病,蹇曳非頓委。時時扶杖行,積步可數裡。”
“蹇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yè,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說明:
“蹇曳”指跛行搖晃的樣子,形容人因腿腳不便或身體虛弱而行走不穩的狀态。例如:宋代程俱在《自寬吟戲效白樂天體》詩中提到:“吾今雖抱病,蹇曳非頓委。時時扶杖行,積步可數裡。”,此處通過“蹇曳”生動刻畫了病中扶杖緩行的姿态。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近義表述可為“蹒跚”“踉跄”,但“蹇曳”更強調因疾病或衰老導緻的行路困難。
“蹇曳”通過具象的行走姿态,傳遞出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的深層含義,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用法,可參考《自寬吟戲效白樂天體》等文獻。
《蹇曳》是一個漢字詞,表示行走困難、腿腳不便的意思。
《蹇曳》的部首是“足”(zú),并且由17筆組成。
《蹇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中,是由兩個獨立的字形合并而成的。在古代,它的意思是腿腳不便,行動不靈活。
《蹇曳》的繁體字是「蹣躞」。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區别。《蹇曳》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蹇」。
1. 他的腿腳不方便,行走起來總是蹇曳的。
2. 老人因年歲已高,腿腳蹇曳,隻能用拐杖支持着。
1. 桎梏(zhìgù):比喻束縛、限制。
2. 蹒跚(pánshān):腿腳行動不穩定,搖擺不定。
1. 瘸(qué):行走時腿腳不靈活。
2. 跛(bǒ):腳不能正常行走。
1. 靈活(línghuó):行走輕快、敏捷。
2. 步履輕盈(bùlǚqīngyíng):形容行走時輕巧、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