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綍的意思、出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綍的解釋

指帝王封官的诏令。 宋 司馬光 《送王待制知陝府》詩:“ 明光 新出綍, 陝 陌重分符。” 宋 陸遊 《賀張都督啟》:“某獲預執鞭,欣聞出綍。” 遼 孟初 《孟有孚墓志銘》:“懸車緻政,高蹈於前規;出綍申恩,載定于遺烈。”參見“ 出綸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出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出綍(拼音:chū fú)指帝王封官的诏令,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該詞由“出”(發布)和“綍”(原指繩索,引申為诏令的載體)組合而成,象征帝王權威的正式文書。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構成

    • “綍”在古代多指繩索或系印的絲帶,後引申為诏令的載體,如《禮記》中“綸綍”即代指帝王诏書。
    • “出綍”字面意為“發布诏令”,特指帝王任命官員的正式文書。
  2. 文學引用

    • 宋代司馬光在《送王待制知陝府》中寫道:“明光新出綍,陝陌重分符”,描述官員受命赴任的場景。
    • 陸遊《賀張都督啟》中“欣聞出綍”也以該詞表達對任職诏令的恭賀。

三、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出綍”形容“出衆的才華”,可能與曆史人物綍的典故相關,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文獻。建議以“帝王诏令”為通用釋義,其他說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考據。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司馬光文集》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綍的意思和拆分部首、筆畫

《出綍》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意為“細絲的端頭”或“絲線的末端”。根據字形和發音,可以将其拆分為“出”和“綍”兩部分,其中,“出”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從某個地方來”、“離開”等意思;“綍”則是右邊的部分,是一個由“絲”(絲)和“口”組成的複合部首,表示與絲線相關的含義。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根據字形和筆畫的組成,出線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左側的“出”部分包含4畫,右側的“線”部分則包含了7畫。

《出綍》的來源和繁體

《出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該詞在《說文解字》等古代文字學著作中有相關記載。繁體字為「出綍」,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繁體字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在字形上存在一些變化,所以古時候寫出綍的方式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量較少,關于古代漢字寫法的詳細記錄較為有限。因此,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出綍》的例句

1. 在整理古文獻時,出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

2. 他小心地把線頭切斷,将綍收好。

相關詞語

組詞:出世、出口、細絲、線頭

近義詞:線頭、絲頭、線端

反義詞:入絲、線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