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唇鼓翹貌。表示不滿。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一折:“他那廂吃的醉醺醺,我這裡嘴盧都,喑喑的納悶。” 明 徐渭 《讀易園詩應一仕人之索》詩:“為園讀《易》幾盧都,《歸藏》《連山》盡野狐。” 清 李漁 《意中緣·挑簾》:“為甚的手慌張,将繡幔挑;口盧都,把夫人叫;假相知不避嫌,甚通家來脫套。”
“盧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發音:lú dū(或 lú dōu,根據不同曆史文獻可能存在差異)
釋義:形容嘴唇鼓翹的樣子,通常表示不滿的情緒。
核心含義
“盧都”多用于描寫人物因不滿而噘嘴、鼓唇的神态,帶有抱怨或生氣的意味。例如:
使用場景
其他争議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盧都”可指“荒涼之地”(如),但這一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誤讀或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該詞,僅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方言口語中。其表意功能逐漸被“噘嘴”“鼓腮”等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戲曲文本中的用例。
《盧都》是一個古代詞彙,意為“都城”,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首都。
《盧都》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十”,它由8個筆畫組成。
《盧都》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王風·凫鹥》這一篇古代詩歌中,意義為國都。後來逐漸成為表示首都的通用詞彙。
《盧都》的繁體字是「盧都」或「露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盧都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露」字的上方可能會加上另一個部首或偏旁。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國家的盧都通常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2. 這個城市曾經是中國的盧都,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
組詞:盧都堡、盧都化、盧都門
近義詞:都城、首府、首都
反義詞:邊陲、鄉村、小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