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厚質樸。《後漢書·黨锢傳·杜密》:“﹝ 杜密 ﹞為人沉質,少有厲俗志。”
“沈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沈質”意為沉厚質樸,形容人性格或事物特質具有厚重、樸實的特點。該詞由“沈”(同“沉”)和“質”組合而成,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傳·杜密》:“﹝杜密﹞為人沉質,少有厲俗志。”,用于描述杜密性格的穩重與質樸。宋代詩人宋祁在《雜詠三首》中也有“下礎挺沈質”的用法,借指事物堅實厚重的特性。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典的詳細釋義。
《沈質》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性格沉穩、沉默寡言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善言辭,但内心深沉而堅定。
《沈質》這個詞的部首為“水”,總共有9個筆畫。
《沈質》這個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非常重視沉靜和内心的堅定,因此這個詞語受到了廣泛的使用。
《沈質》的繁體字為「沈質」。
在古時候,「沈質」的寫法有時候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可以寫為「沈質」或「沉質」。
他一直保持着沈質的态度,不輕易地表露自己的情感。
沈靜、質樸、沉默、堅定。
内斂、深沉、靜默。
活潑、外向、開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