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夫 , 西漢 人,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任俠,好飲酒罵人。與丞相 田蚡 不和,後因在 蚡 處使酒罵座,戲侮 田蚡 ,為 蚡 所劾,以不敬罪族誅。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後用以指人借酒發洩心中的不滿。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推門看竹,何妨王子乘輿;索酒指瓶,便倣 灌夫 駡坐。”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行草》:“若師《争座位》三表,則為 灌夫 駡坐,可永絶之。”
“灌夫駡坐”(或寫作“灌夫罵座”)是一個源自《史記》的成語,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指人借酒發洩心中不滿,或形容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的行為。灌夫因酒後直言得罪權臣,最終招緻災禍,故該詞也暗含因直率而引禍的警示意義。
人物與事件
灌夫是西漢将領,以勇武剛直聞名,但性格任俠、好飲酒罵人。他與丞相田蚡(漢武帝舅父)不和,某次在田蚡的宴會上醉酒,借題發揮痛罵在場權貴,甚至當面侮辱田蚡。
結局
田蚡以“不敬罪”彈劾灌夫,最終灌夫被滅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此事成為漢代政治鬥争的典型案例。
《灌夫駡坐》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于不實際行動或不切實際的想法進行指責和嘲笑。它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拆分部首為水(氵)、耳、立、山(山)。
這個成語是從古代的一個故事中來的。古代有個名叫灌夫的人,他常常坐在家門口嘲笑過路的人,說他們的行為愚蠢、沒有意義。然而,他自己卻不怎麼行動,隻是一味地嘲諷别人。因此,人們以“灌夫駡坐”來形容那些隻會挑剔别人卻不願意自己付諸行動的人。
“灌夫駡坐”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 “灌夫駡坐”。其中,“灌”是用來寫人名,沒有特殊含義,不作為一個獨立的漢字存在。而“夫”用來形容一個成年男子,也是用來指代故事中的主人公。這樣,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就是串聯在一起的三個字。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康熙字典》中,灌夫龍輿明堂之畫像上,“灌”字的寫法是用注音法的“斤”字旁邊加上“官”,而“夫”字的寫法是以“彳”作為部首編寫的。這些寫法都是唐代以前的漢字書寫規範。
這個成語可以在許多場景中使用。例如:“他整天對别人的錯誤指指點點,卻從來不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簡直就是個灌夫駡坐。”
和“灌夫駡坐”意思相近的成語有“高不成,低不就”、“吹毛求疵”、“狐群狗黨”等等。這些成語都是用來形容那些挑剔别人,卻自己沒有實際行動的人。
相反,“灌夫駡坐”的反義詞可以是“以身作則”,意思是自己先做出榜樣,然後要求别人效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