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吐氣的意思、出言吐氣的詳細解釋
出言吐氣的解釋
猶言談吐。指說話。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 魏公 ﹞與國夫人 盧氏 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訝而訊之,曰:‘此中有樂人 孫子 ,多出言吐氣,甚令人笑。’”《水浒傳》第一○三回:“ 王慶 聽他兩個人出言吐氣,也猜着是 黃達 了,假意上前來勸,隻一枷,望 黃達 膀上打去。” 明 李贽 《寒燈小話》:“你看他威儀禮貌,出言吐氣,好不和美!”亦作“ 出言吐語 ”、“ 出言吐詞 ”。《平山冷燕》第六回:“ 宋信 見 冷絳雪 出言吐語伶牙利齒,先有三分懼怯,不敢多言,隻喏喏而已。”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戒浮泛》:“無論生為衣冠仕宦,旦為小姐夫人,出言吐詞,當有雋雅雍容之度。”
詞語分解
- 出言的解釋 開口發言;說話出言不快詳細解釋說話;發言。《詩·小雅·都人士》:“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漢 劉向 《說苑·談叢》:“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四馬不能追也。”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
- 吐氣的解釋 ∶呼出氣喘籲籲吐氣不齊,戰戰兢兢驚神未定 ∶發洩委屈或怨恨而覺得舒暢 ∶語音上的送氣詳細解釋.發出聲氣。《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
網絡擴展解釋
“出言吐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說話時的語氣、态度或表達方式,常形容言辭有力、有聲有色,能展現說話者的氣勢或情感。
出處與典故
- 古籍來源:最早見于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記載魏公因樂人孫子的言辭而發笑的故事。
- 文學用例:《水浒傳》第十三回中,王慶通過對話者的“出言吐氣”判斷對方身份,進一步體現其語境應用。
使用場景
- 形容說話時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如辯論、演講或生動叙述的場景。
- 也可指通過言辭流露情緒,如《金華子雜編》中孫子的滑稽談吐令人發笑。
語法與結構
- 詞性:動詞性短語,可作謂語或賓語。
- 多音字注意:“吐”讀作“tǔ”(如吐露)時與成語相關,而“tù”(如吐血)則無關。
補充說明
現代使用中,該成語多保留古典文學色彩,常見于書面語或對語言表現力的評價,較少用于日常口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原始出處,可參考《水浒傳》《金華子雜編》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言吐氣"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說話發聲,表達觀點或意見。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氣",其中"口"表示說話的意思,"氣"表示發聲的意思。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言辭懇切,語言有說服力。
《出言吐氣》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像現在這樣統一,而是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古時候"出言吐氣"的寫法為"齊出言氣",其中"齊"表示說話的意思,"言"表示言辭,"氣"表示發聲。這個成語的意思依然是說話發聲。
在繁體字中,"出言吐氣"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并無不同。
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在演講中出言吐氣,使全場觀衆都被他的觀點所吸引。
"出言吐氣"可以與一些相關的詞語組成短語或句子,比如:"出言不遜"(說話不客氣)和"出言不及"(說話不算數)。而與"出言吐氣"意思相反的成語是"閉口不言"(保持沉默)。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