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諺語。舊謂女子出嫁後一切歸屬夫家,不再與娘家有任何幹系。《紅樓夢》第八一回:“這也是沒法兒的事。俗語説的:‘嫁出去的女孩兒,潑出去的水’,叫我能怎麼樣呢?”《孽海花》第二二回:“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你倒怕了他!我告訴你説,一個女娘們,隻要得夫心,得了夫心,誰也不怕。” 沙汀 《在祠堂裡》:“老實說,原早就不該讓他倆母子搬來!常言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亦作“ 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 ”。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十:“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隻有你們家姑娘,崽都生了,還有這副臉回娘家長住。”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是一句傳統俗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俗語比喻女兒出嫁後,如同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傳統上認為她與娘家的關系會逐漸淡化,需以夫家為生活重心。例如《紅樓夢》中曾引用此語,反映舊時女性出嫁後娘家難以幹預其生活的觀念。
據部分記載,該說法與婚俗相關:新娘上轎時,母親會潑一盆水,象征女兒以清白之身出嫁,同時隱含“覆水難收”的儀式意義。但此習俗後來被曲解為“斷絕關系”的象征。
隨着社會進步,這一觀念逐漸淡化:
該俗語常被用于兩類語境: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釋義、文獻記載及社會演變分析,完整信息可參考《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等原著及相關社會學研究。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用來形容一個女子出嫁後與原家庭斷絕關系,無法再回到原來的狀态,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無法回收。這個成語含有一種無法挽回的意味,強調了女子出嫁後無法再擁有原來的自由和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這個成語的“嫁”字是由女性(女字旁)和家庭(宀字旁)組成,表示女子出嫁。而“潑”字則是由水(氵字旁)和皮(皮字旁)組成,表示水的動作。所以整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理解。
關于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女子出嫁後就意味着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徹底嫁給了新的家庭,所以無法再回到原來的狀态。另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文學家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描寫了女子出嫁後不能回到原家庭的情景。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嫁」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妻+家」。而「潑」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氵+白」。
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嫁媳、潑婦、水缸。
與“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水中撈月”、“背水一戰”等。而與之相反的成語有“破鏡重圓”、“回頭是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