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lip of the tongue] 未經考慮脫口而出
失口亂言
(1).謂言語容儀不戒慎。《禮記·表記》:“君子不失口於人。” 鄭玄 注:“失謂失其容止之節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 孔穎達 疏:“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於衆人也。”
(2).泛指脫口而出。《百喻經·貧人作鴛鴦鳴喻》:“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水浒傳》第七回:“﹝ 林沖 ﹞看了,喫了一驚,失口道:‘好刀!你要賣幾錢?’” 沉從文 《貴生》:“ 毛夥 忍不住忽然失口說:‘ 貴生 , 金鳳 快要坐花轎了。’”
“失口”的漢語詞典釋義
“失口”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動詞性短語,指因疏忽或情緒失控而導緻說話失誤,通常指無意中說出不該說的話。該詞由“失”(失去控制)和“口”(言語)構成,強調言語失控的行為結果。
基本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失口”為“無意中說出不該說的話”,例如:“他一激動就失了口,洩露了秘密。” 其核心在于“失控”的言語行為,多與情緒波動或缺乏謹慎相關。
使用場景與語用特點
根據《漢語大詞典》,“失口”多用于口語語境,描述因緊張、憤怒或意外導緻的言語過失,如“談判中他一時失口,承認了己方弱點”。 該詞隱含負面評價,常與“後悔”“尴尬”等情感關聯。
詞源與曆史演變
“失口”最早見于明清白話小說,如《醒世恒言》中“婦人失口道出隱情”,原指“口不擇言”。現代漢語繼承此義,但弱化了道德譴責色彩,更側重客觀描述。
相關詞語辨析
參考資料
“失口”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不慎說出不應該說的話,通常因情緒激動、口無遮攔或疏忽導緻。例如“一時失口”“失口亂言”等用法,均強調言語的失控或不當。
古代典籍
文學用例
常見搭配
近義詞與易混詞
“失口”強調無意識地言語失誤,既可用于日常口語(如說錯話),也可用于文學語境(如古籍、小說)。使用時需注意與“矢口”等近音詞區分。
備極奔觸别餘不管稱心如意赤牍崇論吰議傳信牌棰撻促揢促席玳宴大門戶德運訂戶禘祀犯官番茄風蒲高卧東山工商業溝槽廣漢羌杭越核辦纥奚豗頽徽行胡言漢語架闆基本矛盾激嚁靜雲際幸饋禮老去俚賴軨軿露水相逢昴降麼人内親鲵鲋佞宋主人牛矶弄椀拼攏清塵濁水青黴素秦稽磎鼠球台勸厲曲複三疊山栖谷隱晚悟彎膝五保戶小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