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愚忠。《戰國策·秦策三》:“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陋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陋忠”指人在忠誠方面表現得不夠真誠,表面上看似忠誠,實則缺乏實質的誠意。該詞由“陋”(粗糙、簡陋)和“忠”(忠誠)組合而成,強調忠誠的表裡不一性。
與“愚忠”的關聯
部分資料将“陋忠”解釋為“愚忠”,即盲目效忠而不辨是非的行為。例如《戰國策·秦策三》中提到:“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此處“陋忠”暗含對忠誠局限性的自謙。
適用場景
可用于描述職場、家庭或人際關系中,某人看似忠誠卻缺乏真心實意的行為,例如敷衍應付上級或親友。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用于臣子向君主表達忠誠時的謙辭,隱含對自身忠誠不足的自省。例如:“陳臣之陋忠”即指臣子自認忠誠不夠完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戰國策·秦策三》相關内容。
《陋忠》是一個成語,意指忠誠度不高、胸懷狹窄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追求名利,不顧公義道德的行為。
《陋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部首“阝”,代表着土地、城牆等意思;右邊是部首“心”,則代表心思、感情等含義。
根據納貝爾筆畫手冊,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2。
《陋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個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忠誠但智力不高的仆人願用自己的女兒來替主子娶妻的事情。馮夢龍以此來批判那些道貌岸然、虛僞的人。
《陋忠》的繁體字為「陋忠」。
古時候《陋忠》也有不同的寫法,如“㾨忠”、“㠦忠”等。但現今使用最廣泛的寫法是「陋忠」。
1. 他以個人利益為重,從不顧及他人感受,真是個陋忠之徒。
2. 那位官員為了自己的地位和財富不擇手段,真是陋忠之人。
3. 看到他對逆境中的朋友毫不關心,我覺得他的陋忠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陋态、陋習、陋規。
狹隘、心胸狹窄、小心眼。
寬厚、慷慨、大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