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用腳踩踏的耕田農具。 元 王祯 《農書》卷十三:“﹝長鑱﹞,古謂之蹠鏵,今謂之踏犂。”《續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五年》:“會太子中允 武允成 獻踏犂,以人力運之,不用牛,帝亟令秘書丞 陳堯叟 等往 宋州 ,依其制造成以給民,民甚賴焉。”
關于“踏犂”的詞義解釋如下:
定義與讀音
踏犂(拼音:tà l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農具,通過腳踩踏的方式進行耕作,主要用于翻土或松土,結構類似長鑱(古代農具)。
功能與操作
其特點是依靠人力腳踩驅動,無需牛力,適合缺乏耕牛的地區使用。使用時,人腳踩踏農具後端,前端鑱頭入土翻動土壤,提高耕作效率。
曆史記載
社會意義
作為古代農耕文明的代表工具,踏犂體現了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尤其在戰亂或災害導緻耕牛短缺時,成為維持農業生産的重要技術補充。
踏犂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步)和⺍(牛),共有12畫。踏犂的意思是指用腳踩在牛背上,也可以用于比喻蔑視、侮辱以及欺負别人的行為。
踏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故事《山海經·西山經》。故事中有一個名叫王孫的人騎在牛背上,踩着它的脊梁行走。後來,踏犂逐漸演變成形容侮辱或欺負别人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踏犂的寫法是「踏轢」。轢字的底部用「車」,表示運輸工具,上面加上「歷」繁體字的寫法,表示壓迫、碾壓。這個寫法更加強調了對他人的欺壓行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踏犂的字形稍有不同。踏犂的舊字形為「踏轣」,由「足」和「栗」組成,表示踩着栗樹行走。後來,栗字變為了犂字,表示犁或車輪。字形的演化與詞義的轉變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關于踏犂的例句:
1. 他不敢輕易去踏犂那位大人物,生怕招惹麻煩。
2. 他居然踏犂了那個隻是口頭禅一下的人,可以說沒有一絲顧忌。
與踏犂相關的組詞為:踏軋、踏重、踏踏實實、踏實、踏步。
與踏犂近義詞為:踐踏、蹂躏、虐待、欺淩。
與踏犂反義詞為:尊重、關愛、贊美、敬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