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遺漏阙失。《後漢書·儒林傳序》:“及 光武 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大颠書》:“ 麟 謂 考亭 誠欲擠 韓 晚惑釋教,則於 皇甫 此碑,當據 大颠 書以指斥其不然,何至引 皇甫 碑以證 洪 譜之漏逸?”
(2).猶脫逃。《北齊書·皮景和傳》:“﹝ 鄭子饒 ﹞将為逆亂,謀洩,掩讨漏逸,乃潛渡河,聚衆數千,自號 長樂王 。”
“漏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釋義:
1. 遺漏阙失
指文獻、記載等内容存在缺失或未被完整記錄的情況。例如《後漢書·儒林傳序》提到光武帝“補綴漏逸”,即通過搜集整理來彌補文獻的遺漏部分。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也用該詞讨論曆史考證中的疏漏問題。
2. 猶脫逃
指逃脫、逃離的行為。如《北齊書·皮景和傳》中描述鄭子饒“謀洩,掩讨漏逸”,即計劃敗露後逃脫追捕。
補充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了《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北齊書》原文。
漏逸(lòu yì)是一個古老而富有意蘊的漢字詞語,它包含了豐富的内涵和多樣的使用方式。現在讓我們來仔細探究一下這個詞。
首先,我們來拆分漏逸的部首和筆畫。漏逸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和禾(禾字旁),分别代表水和康乃馨的植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其中氵承擔了7畫,禾承擔了10畫。
關于漏逸這個詞來自于哪裡,據考證,漏逸的來源于《明·淩溪詩文集》中的一句詩,具體的出處是“網破魚欲漏,檄喪馬轉逸”。在這裡,“漏”和“逸”都表示逃逸、流失的意思。後來人們将“漏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用來描述事物的流失、逃逸等含義。
在繁體字中,《漏逸》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稍微有些變化。其中,“漏”部分的右邊多了一個“箱”字旁,而“逸”部分的上邊則多了一個“司”字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古人使用毛筆把字書寫在紙上,他們的字寫法更加繁複。關于《漏逸》的古代寫法,我在這裡為大家舉一個例子:(*********)
例句:
1. 他沉迷于網絡遊戲,導緻學習成績漏逸。
2. 秘密漏逸,引起了巨大的影響。
3. 這個消息被洩露了,已經漏逸到了媒體。
組詞:漏洞、逸事、逸聞、漏網之魚。
近義詞:流失、洩露、丢失。
反義詞:保留、封存、隱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