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恫瘝的意思、恫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恫瘝的解釋

病痛,疾苦。《書·康诰》:“嗚呼,小子 封 ,恫瘝乃身,敬哉。” 孔 傳:“恫,痛;瘝,病。治民務除惡政,當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敬行我言!”《後漢書·和帝紀》:“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 宋 黃庭堅 《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兼簡運使張仲謀》詩:“遠方不異輦轂下,詔遣中使哀恫鰥。” 清 鈕琇 《觚賸·惠士陳言》:“撫綏加諸百 粵 ,恫瘝應未懸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恫瘝”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訓诂與古典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恫”本義為痛,引申為哀痛、憐憫,《尚書·康诰》有“恫瘝乃身”句,孔穎達疏解為“如痛病在汝身”;“瘝”通“矜”,指病痛,《爾雅·釋诂》注“瘝,病也”。二字連用構成同義複詞,原指疾病帶來的痛苦感受,後多用于比喻體恤民衆疾苦的政治情懷,如清代魏源《默觚·治篇》載“王者恫瘝兆民,如疾痛之在躬”。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與“在抱”“在身”等短語搭配,形成固定表達。例如《明史·神宗本紀》記載萬曆帝诏書稱“朕以恫瘝視民,夙夜不敢康甯”,此處強調君主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懷。現代漢語使用中,“恫瘝”多出現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屬于具有濃厚文言色彩的書面語詞。

詞義演變方面,參考《辭源》考據,先秦時期“恫瘝”多指生理病痛,漢唐後逐漸引申為對社會民生的憂慮,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更将“恫瘝”與儒家仁政思想相關聯,強化其政治倫理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恫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基本釋義


2. 出處與用法


3. 現代釋義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庵藹阿太敗華白沙隄卑居奔雷并吞裁紅點翠暢道是屮稾吹乳吹彈摴蒱錦颠癎豆枕髣髴非任宮朝公司官宰股匪轟訇環保局講劍薦臻交交關關嘉味季孟之間緊健矙瑕伺隙靈根麟麟陋敝陸績橘麥金利山眉蛾糜草明治維新難住暖冬趣操入骨相思珊瑚翹生作深秋宿胥太瘦生檀杏厗奚吐鹘推懷完富猥朝侯文昌省誣執降龍缽詳緻現錢仙人縚遐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