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後期出現的一種農業豐歉循環學說。《史記.貨殖列傳》:"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據《越絕書》應為"康");火﹐旱……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歳一大饑。"《越絕書.計倪内經》:"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歳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太陰即木星﹐每十二年繞天空運行一周﹐木星運行至酉稱歲在金﹐為"穰"﹐即大豐年﹔又六年運行至卯是歲在木﹐為"康"﹐即小豐年﹔運行至子是歲在水﹐為"毀"﹐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歲在火﹐又為旱年。這就形成所謂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饑的循環。這種主張反映了古人想掌握農業生産豐歉的規律﹐以便趨利避害﹐達到國富民足的目的。
“六歲穰,六歲旱”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描述農業豐歉的周期性規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字面意思是“六年豐收,六年幹旱”,表示農作物産量與自然災害呈現周期性交替的現象,反映了古代對農業豐歉循環的樸素認知。
曆史文獻依據
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和《越絕書·計倪内經》,其中提到“太陰(木星)運行周期影響農業”的理論。木星每12年繞天一周,其位置對應不同氣候條件:
學派關聯
該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範蠡、計然等經濟策略家相關,主張通過觀察天象預測農業收成,進而制定國家糧食儲備和貿易政策。
現代學者認為,這一理論體現了早期農業社會對自然規律的探索,雖缺乏科學精确性,但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對後世經濟思想有深遠影響。
《六歲穰,六歲旱》是一個漢字諺語,意為“六年豐收,六年幹旱”,形容農作物的豐歉周期。
《六歲穰,六歲旱》這個詞由六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六(八),歲(寸),穰(禾),旱(日)。它們的筆畫分别為:六(4畫),歲(9畫),穰(22畫),旱(7畫)。
《六歲穰,六歲旱》這句成語最早見于《莊子·秋水》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百裡奚為缣綵之市,不以其賤也,而蔽于榮者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吾誰與焉?
《六歲穰,六歲旱》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六歲穰,六歲旱。
古時候《穰》寫作“稉”;《韭》寫作“艽”;《歲》寫作“歲”。
為了平衡農業産量和自然災害風險,農夫們都明白:六歲穰,六歲旱。
六七八、歲月靜好、豐收年、幹旱季節。
年年豐收。
豐年歉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