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遗漏阙失。《后汉书·儒林传序》:“及 光武 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採求闕文,补缀漏逸。”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大颠书》:“ 麟 谓 考亭 诚欲挤 韩 晚惑释教,则於 皇甫 此碑,当据 大颠 书以指斥其不然,何至引 皇甫 碑以证 洪 谱之漏逸?”
(2).犹脱逃。《北齐书·皮景和传》:“﹝ 郑子饶 ﹞将为逆乱,谋泄,掩讨漏逸,乃潜渡河,聚众数千,自号 长乐王 。”
“漏逸”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释义:
1. 遗漏阙失
指文献、记载等内容存在缺失或未被完整记录的情况。例如《后汉书·儒林传序》提到光武帝“补缀漏逸”,即通过搜集整理来弥补文献的遗漏部分。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也用该词讨论历史考证中的疏漏问题。
2. 犹脱逃
指逃脱、逃离的行为。如《北齐书·皮景和传》中描述郑子饶“谋泄,掩讨漏逸”,即计划败露后逃脱追捕。
补充说明
以上释义综合了《汉语大词典》及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北齐书》原文。
漏逸(lòu yì)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意蕴的汉字词语,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使用方式。现在让我们来仔细探究一下这个词。
首先,我们来拆分漏逸的部首和笔画。漏逸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和禾(禾字旁),分别代表水和康乃馨的植物。它的总笔画数是17画,其中氵承担了7画,禾承担了10画。
关于漏逸这个词来自于哪里,据考证,漏逸的来源于《明·凌溪诗文集》中的一句诗,具体的出处是“网破鱼欲漏,檄丧马转逸”。在这里,“漏”和“逸”都表示逃逸、流失的意思。后来人们将“漏逸”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用来描述事物的流失、逃逸等含义。
在繁体字中,《漏逸》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在字形上稍微有些变化。其中,“漏”部分的右边多了一个“箱”字旁,而“逸”部分的上边则多了一个“司”字旁。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古人使用毛笔把字书写在纸上,他们的字写法更加繁复。关于《漏逸》的古代写法,我在这里为大家举一个例子:(*********)
例句:
1. 他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漏逸。
2. 秘密漏逸,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3. 这个消息被泄露了,已经漏逸到了媒体。
组词:漏洞、逸事、逸闻、漏网之鱼。
近义词:流失、泄露、丢失。
反义词:保留、封存、隐藏。
按习般匠蹦蹦戏裱背碧鬟红袖步履如飞不偏不倚粗诞倒把东表读礼饿答二辞二舌风沤分气灌洗鬼吏孤帏故自黄硇砂兼摄缄札井场鸡舍口呆目瞪寇害跨骑来附凉潭澧泉隆中满业毛目妙手丹青木戾内丧呸抢破晓起居舍人情交青溪小姑群体凝聚力山例试官石研关水隍私易飕飂堂而皇之弢迹陶洗添答铜街象簟衔名歊然熙德之歌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