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寝損膳的意思、避寝損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寝損膳的解釋

同“ 避殿損膳 ”。 唐 李峤 《晚秋喜雨》詩序:“天子慮深求瘼,念在責躬,避寝損膳,録寃弛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寝損膳”是古代漢語中用于描述君王自省行為的禮儀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帝王因災異或政事過失而采取降低生活規格的自責舉措,具體表現為“避開寝宮居住”和“削減飲食标準”兩部分。這一禮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曲禮》已有類似記載,至漢代形成固定儀軌,《漢書·文帝紀》明确記錄了漢文帝因日食“避正殿、減膳撤樂”的史實。

從制度實施層面分析,“避寝”特指帝王移居偏殿或簡樸居所,通過改變居住環境表達對天象異常的敬畏;“損膳”則包含減少膳食種類、降低烹饪規格等具體措施,如《唐會要》載唐太宗遇旱災時“常膳皆減半”。該制度承載着“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既是對統治合法性的維護手段,也體現了儒家“修身以安百姓”的治國理念。

在語言學層面,該成語的構詞具有典型古漢語特征:“避”“損”為動詞性語素構成并列結構,“寝”“膳”分别代指居住與飲食兩大生活範疇。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歸入政治禮儀類詞彙,而《中華禮儀大辭典》則強調其作為“罪己禮”重要組成部分的禮制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避寝損膳”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但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古代帝王在國家遭遇災異或急難時,通過避離正殿居住(避寝)和減少日常膳食(損膳)的方式,表示自我責罰,以期消除災禍。例如唐代李峤在《晚秋喜雨》詩序中提到:“天子慮深求瘼,念在責躬,避寝損膳,録寃弛役。”。

二、延伸理解

  1. 古代政治象征意義
    帝王通過這一行為展現對天命的敬畏與自我反省,是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
  2. 現代引申用法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避免打擾他人休息、飲食以示尊重”,但此用法并非原義,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三、相關考據

四、總結

該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的自省行為,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鞍馬勞困背脊辨察不住子殘伐茶铛朝獻傳诂地點逗攏鈍頭筆芳林苑廢寝忘餐費務奉教紛亂蓋闆稿草貢會毂輠合軍赫咤還珠守怙過不悛惠崇春江曉景回告昏鄧鄧解煞驚猜饑枵絶藝苛索扣弦匡助魁綱來觐麗妲裡燕録紀賂息賣相旆旌品韻傾佩任意球三屍神折慢幢設譬石緑飾翼始終若一首輔蜀都海棠台嶽特特田青頭艙五色雀校察解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