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錯誤不改。 清 林則徐 《傳谕唩嚟哆将澳門洋樓鴉片呈繳》:“倘再執迷不悟,不肯盡數繳呈,妄思存留售賣,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 黃遠庸 《陸總理演說後之政界》:“今如諸君約,苟能痛改前非,以國家為前提,則寬其既往……如仍怙過不悛,則 玉麟 輩一介武夫,為國家起見,惟知以武力判斷。”
“怙過不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堅持錯誤不改,形容人明知有過失卻拒絕悔改。常用于描述固執己見、不願糾正錯誤的态度。
詞語拆分
成語出處
清代林則徐《傳谕唩嚟哆将澳門洋樓鴉片呈繳》:“倘再執迷不悟……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
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清代文獻及權威詞典。
怙過不悛是一個由七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含有深刻的道德和教育意義。它形容人犯下錯誤後不思悔改,固執己見,不肯改正。
怙(手部)過(過錯)不(不)悛(懊悔)的部首分别是手、辶、心。手部表示人的行為;辶表示人的行動;心表示人的内心和思想。
“怙過不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一章,其中孔子說:“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位不怨上,不厭下,知過必改,得能者斯貴,失能者斯賤。智者失能必改,愚者失能不改。”這段話強調了積極改正錯誤的重要性。
在繁體字中,“怙過不悛”的寫法跟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稍有不同。
古時候,“怙過不悛”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不”字以正字的“蔔”代替了現在的“一”字,表示“不”的否定意義。這種寫法在古代是很常見的。
以下是幾個應用了“怙過不悛”的例句:
1. 他一再地犯錯,還怙過不悛,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2. 他的态度如此固執,完全怙過不悛。
與“怙過不悛”意思接近的成語有“鐵杵成針”和“心狠手辣”。反義詞則是“反躬自省”和“謙虛謹慎”。
總之,“怙過不悛”這個成語警示人們要虛心接受批評,積極改正錯誤。隻有懂得反思和悔改的人,才能不斷進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