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nner of an emperor]∶形容皇帝的氣派
(2) [hero; warrior]∶比喻英雄豪傑
皆為龍虎。——《史記·項羽本紀》
(1).龍與虎。 晉 王嘉 《拾遺記·颛顼》:“有曳影之劍,騰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劍則飛起指其方,則尅伐;未用之時,常於匣裡如龍虎之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駞、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
(2).喻英雄俊傑。 三國 魏 應璩 《與尚書諸郎書》:“二三執事,以龍虎之姿,遭風雲之會。” 唐 李白 《古風》之一:“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 秦 。” 宋 蘇轼 《九日黃樓作》詩:“詩人猛士雜龍虎, 楚 舞 吳 歌亂鵝鴨。”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 注:“ 崔班 《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龍虎。” 宋 周必大 《益公題跋·跋劉仲威蘭亭序》:“ 晉 人風度不凡,于書亦然, 右軍 又 晉 人之龍虎也。” 清 孫緻彌 《詠史次王玠右先生韻》:“龍虎親軍三十萬,登壇空想 霍嫖姚 。”
(3).指君臣。 宋 王清惠 《滿江紅》詞:“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説。”
(4).五色斑斓貌。《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 ﹞入 關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唐 李白 《遊泰山詩》之六:“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5).喻炳煥的文章。
(6).道教語。指水火。 唐 李鹹用 《送李尊師歸臨川》詩:“塵外煙霞吟不盡,鼎中龍虎伏初馴。” 宋 蘇轼 《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龍虎黃金賤,松下龜蛇緑骨輕。” 宋 朱熹 《<周易參同契>考異》:“坎離水火龍虎鈆汞之屬,隻是互換其名,其實隻是精氣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鈆也。”《老殘遊記》第九回:“既不是寂滅虛無,又不是鉛汞龍虎。”
(7).堪輿家語。指墓左右兩邊的土堆。左為青龍,右為 * 。 明 缪希雍 《葬經翼·四獸砂水篇七》:“貼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龍虎者,以其護衞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故曰青龍蜿蜒, * 馴頫。”
(8).《太平禦覽》卷一五六引 晉 張勃 《吳錄》:“ 劉備 曾使 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歎曰:‘ 鐘山 龍盤, 石頭 虎踞,此帝王之宅。’”後以“龍虎”借指 南京 。 清 金綎 《采石矶》詩:“龍虎一失險,洪波空蕩漾。鬱鬱松柏枝, 鐘山 日相望。”
龍虎(lóng hǔ)在漢語中通常指代兩種象征性動物:
二者并列時,常比喻傑出人物、英雄豪傑,或形容氣勢磅礴、激烈争鬥的場景(如“龍争虎鬥”)。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來源:《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
來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來源:《葬書》,晉代郭璞著,收錄于《四庫全書·子部》。
來源:《針灸大成》,明代楊繼洲撰,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雲從龍,風從虎”,喻聖賢感召萬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龍虎”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多層次的象征意義,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讀:
皇權與臣權
龍常被視為皇權的專屬符號,代表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如“真龍天子”“龍袍”等()。而虎則象征軍事權威,古代将領被稱為“虎将”,虎符是調兵遣将的信物,體現臣子的力量與威嚴()。兩者結合時,常隱喻君臣關系或權勢的平衡。
文武雙全的隱喻
龍代表文治與智慧,虎象征武功與勇猛,合稱“龍虎”時多指兼具謀略與力量的傑出人物,如“龍虎榜”代指人才荟萃()。
道教中的陰陽調和
在道家思想中,龍屬陽、主升騰,虎屬陰、主沉降,兩者象征水火相濟或陰陽調和,是修煉内丹的重要概念()。
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
“龍争虎鬥”等成語體現兩者的對抗性,但同時也隱含相輔相成的平衡,如天地、剛柔的哲學意涵()。
吉祥與驅邪
龍象征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虎則寓意辟邪鎮宅,民間常将兩者結合用于祈福()。例如,節慶舞龍舞虎的習俗。
生肖文化的延伸
龍與虎在生肖中分别代表不同性格特質,如龍象征領導力,虎象征果敢,兩者組合時被賦予運勢互補的解讀()。
在詩詞和藝術創作中,“龍虎”常被用來渲染壯闊場景或英雄氣概,如李白詩句“龍虎衣”形容華美服飾(),《水浒傳》中“龍虎山”暗喻豪傑聚集之地。
總結
“龍虎”一詞融合了權力、自然、哲學和民俗等多重内涵,既可指具體的權勢人物或事物,也可抽象為對立統一的宇宙觀。若需更深入的文化典故或成語解析,來源(如、10、12)。
哀籲傲僻禀受徹馔絺衣刍食怱明叢豔村村棒棒道喜打油詩電隕地膚防護放魚入海符别覆覈高幨躬蹈鬼子漢律橫海志後備兵近地警标禁缪寖微金象立極陵茔栗鼠镂本路半鹭翿猛虎行俛容溟陬懦弛貧門劈頭劈臉潑煩乾基竊賊青玄帝窮家富路泣珠三科九旨神籁深泉夙夜在公泰和湯倜傥不羁通關通仙頭號頭胎土形蛙蛤詳妥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