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傅别。古代的一種債券。分别為二,雙方各持其一以為憑證。《周禮·天官·小宰》“四曰聽稱責以傅别” 漢 鄭玄 注:“傅别,故書作傅辨, 鄭大夫 讀為符别, 杜子春 讀為傅别。”參見“ 傅别 ”。
“符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符别”即“傅别”,指古代的一種債券或契約憑證。其形式是将文書一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作為債務或協議的證明,使用時需兩半合驗才能生效。
文獻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小宰》,漢代學者鄭玄在注釋中提到:“傅别,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為符别,杜子春讀為傅别。”說明“符别”與“傅别”為同一概念的不同讀音變體,可能因地域或學派差異導緻名稱差異。
功能與用途
作為經濟活動的憑證,“符别”用于借貸、契約等場景。雙方各執一半,防止單方篡改,類似現代的合同分聯或存根制度。
文學中的引用
部分古代詩詞也使用該詞,如唐代蕭彧《送鐘員外》中“光徹離襟冷,聲符别管清”,此處“符别”可能引申為分離或憑證的意象。
總結
綜合來看,“符别”是古代經濟與法律活動的關鍵憑證,反映了早期契約制度的雛形。其名稱和用途在《周禮》等典籍及後世注釋中均有印證,但具體形态可能隨時代演變而有所調整。
符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的區别或不同。它常常用來表示在某些特定方面,兩種事物或概念有所差異。
符别的拆分部首是⺮(tiě),它的總筆畫數為8。
符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相傳,符别最早源自于古代的鬼神信仰。人們認為通過特殊的符咒或徽章,可以區分不同的鬼神或靈體。後來,這個詞演變成了用來描述區分其他事物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符别的寫法為「符別」。
在古代,符别的寫法有所不同。常用的古代寫法為符彆。古代字形中的「別」字部分更加簡化,而且在結構上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1. 這兩種花很難符别,它們的顔色非常相似。
2. 我對這個問題符别不了,求你給予一些建議。
組詞:符合、别樣、符號、各别
近義詞:區别、分辨、辨别
反義詞:相同、相似、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