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葛布衣。《史記·五帝本紀》:“ 堯 乃賜 舜 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 張守節 正義:“絺,勑遲反,細葛布衣也。” 唐 杜甫 《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詩之九:“絺衣掛蘿薜,涼月白紛紛。”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赴試》:“殘暑方歸篋扇,新涼乍怯絺衣。”
周 代五冕服之一。飾以刺繡的貴族禮服。 清 鳳韶 《鳳氏經說·終南》:“孤卿三章者曰絺衣。絺,紩以為繡也。三章者,衣繡粉米,裳繡黼黻,衣裳皆繡,故曰絺衣。”
“絺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代文獻中解析:
1. 字義解析
2. 整體含義 “絺衣”即用細葛布制成的衣物,屬于古代中國夏季服飾的一種,特點是透氣、涼爽。與之相對的“綌”(xì)則指粗葛布,如《詩經·周南·葛覃》中“為絺為綌”即描述葛布加工過程。
3. 文化背景 葛布服飾在先秦時期尤為常見,屬于平民至貴族皆用的材質,後隨着絲綢普及逐漸減少。其制作工藝體現了古代紡織技術,常見于《禮記》《詩經》等典籍,多與禮儀、生活場景相關。
示例文獻引用
《論語·鄉黨》提到“當暑,袗絺綌”,指夏季穿葛布單衣,佐證其季節性用途。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或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漢字《絺衣》的意思是指一種用薄絲織成的衣物。下面我們來一起探讨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給出一些例句,同時還會提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絺衣》的部首是“糸”,意為絲的筆畫是6畫。
《絺衣》一詞源于古代漢字,其字形相對簡化為“綢衣”,以“纟”字為部首,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儀服》一書中。
在古代,漢字《絺衣》的寫法多樣,有絲音的“紫衣”、“絲衣”、“純衣”,也有音近的“崔衣”或“翠衣”等寫法。
1. 這位公主身着華麗的《絺衣》走進了宴會廳。
2. 他向她贈送了一件精心織制的《絺衣》作為禮物。
組詞:綢緞、绫羅、紡織、縫紉、織布
近義詞:錦衣、绫衣、素衣
反義詞:毛衣、棉衣、皮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