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公羊》學家謂《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種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說。《公羊傳·隱公元年》“ 隱公 第一” 唐 徐彥 疏:“問曰:‘《春秋説》雲:《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内,有此九種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雲: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雲: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統指 夏 為人統, 殷 為地統, 周 為天統;時、日、月,指記述的詳略;王、天王、天子,指稱謂的遠近親疏:譏、貶、絕,指書法的輕重。
“三科九旨”是漢代《公羊》學派對《春秋》書法體例的概括性解釋,核心在于通過三個科段(三科)涵蓋九種旨意(九旨),以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這一概念主要有兩種解釋體系,分别由何休和宋衷提出:
何休(東漢經學家)将《春秋》的書寫體例分為三科,每科包含三旨,合為九旨:
宋衷(三國學者)的解釋更側重曆史與倫理框架:
部分現代解釋(如、4)将其引申為“文、史、哲三科”與“修身齊家治國”等九種道德目标,但此說法缺乏傳統文獻依據,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
“三科九旨”是《春秋》公羊學的核心理論框架,主要用于分析《春秋》的書寫規則與政治倫理思想。何休的體系更強調曆史叙事與政治秩序,而宋衷則偏重曆史分期與道德評判。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公羊傳》注疏及漢代經學文獻。
《三科九旨》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三種學科(科),每種學科又分為三個重要的目标(旨),總共有九個旨。它是用來形容一項任務或者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則和目标。
《三科九旨》的第一個字“三”是由三個橫筆畫組成,它的部首是“一”;第二個字“科”是由“禾”和“鬥”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部首是“禾”;第三個字“九”是由九個橫筆畫組成,它的部首是“九”;最後一個字“旨”是由“日”和“目”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部首是“日”。
《三科九旨》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作者曹雪芹将它作為一個成語引用,用來形容榮府中的教育方針和目标。
《三科九旨》的繁體字是「三科九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和文獻記錄,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他在工作中嚴格遵守《三科九旨》,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三科九旨》的結構特點,可以組成類似的詞語,例如“六藝三德”、“三字經”等。
《三科九旨》沒有明确的近義詞,但可以替代的成語包括“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
《三科九旨》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遵循明确原則和目标的行為,例如“隨性而動”、“漫無目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