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戰時可以征集到軍隊中服兵役的人員。
(2).某些國家分兵役為現役、預備役和後備役,服預備役期滿後轉入後備役的士兵叫後備兵。
後備兵指在戰時可被征召至軍隊服役的人員,是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若需更詳細制度規定或各國具體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天奇教育等)。
《後備兵》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在軍事領域中,為了備戰而組織起來的未服役的士兵或軍隊成員。他們通常不參與實戰,但在需要時可以被征召并立即投入作戰。
《後備兵》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後”和“備”。其中,“後”的部首是“彳”(由“彳”字形象地表示行走的動作),筆畫數為3。而“備”的部首是“貝”(表示貝殼的象形字),筆畫數為10。
《後備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軍事組織的發展曆史。在古代戰争中,因為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進行戰鬥,所以會組織一部分士兵作為後備力量,以備不時之需。
在繁體字中,後備兵的寫法為「後備兵」。在繁體字中,「後」和「後」的區别在于「後」字隻有向右的一橫,而「後」字在右側多了一點。
古代漢字的用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後備兵」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不過由于篇幅所限,這裡不做詳細闡述。
1. 軍隊在和平時期需要充實後備兵力。
2. 這個國家擁有一支龐大的後備兵隊伍,以應對緊急情況。
3. 參軍後,他被編入後備兵部隊進行培訓。
4. 在戰争爆發時,後備兵迅速召集并前往前線。
1. 後備軍:指備戰時組織起來的未服役的軍隊。
2. 後備人員:指備戰時調動的未上崗或休假的工作人員。
3. 後備資金:指備用或緊急情況下可以動用的資金。
1. 備戰人員
2. 備戰部隊
1. 實戰兵
2. 前線部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