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九種危害國家而必須防止的現象。《逸周書·文政》:“九戒,一内有柔成,二示有危傾,三旅有罷寘,四亂有立信,五教用康經,六合詳毀成,七邑守維人,八飢有兆積,九勞休無期。” 孔晁 注:“﹝九戒﹞皆危道也。”
(2).指九條應遵守的教戒。《金6*瓶6*梅詞話》第六六回:“ 高功 曰:‘既受三皈,當宣九戒:第一戒者,敬讓孝養父母;第二戒者,克勤忠於君王;第三戒者,不殺慈救衆生;第四戒者,不淫正身處物;第五戒者,不盜推義損己;第六戒者,不嗔兇怒淩人;第七戒者,不詐謟賊害善;第八戒者,不驕傲忽至真;第九戒者,不二奉戒專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戒漢語 快速查詢。
九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重概念,其内涵因不同典籍和語境有所差異。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及詞典的詳細解釋:
《禮記·曲禮》記載的“九戒”指九種禮儀規範,包括“毋側聽(不側耳偷聽)”“毋噭應(不急促應答)”“毋淫視(不斜視他人)”等,強調行為舉止的約束。這類規範體現了先秦時期“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作用。
道教經典《雲笈七籤》提出修道者的九項戒律,包含“克己守真”“不欺暗室”“不履邪徑”等,要求信徒内外兼修。該體系與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契合,成為修煉者的基礎準則。
部分佛教流派在五戒基礎上擴展出九戒,增加“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等條目,屬于短期持戒的進階修行方式。此類戒律常見于特定法會或齋戒儀式。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九戒”為“多重禁忌的統稱”,常用于警示需規避的系列行為。例如企業治理中的“九戒”包含誠信、合規等現代管理原則。
“九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逸周書·文政》記載的“九戒”指九種危害國家的現象,需統治者警惕。具體包括:
佛教及道教文獻中提到的“九戒”包含行為規範,常見版本為: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敖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倍賞庳隘别屯不乏漕浴菖蒲長夜室成仁取義賜杖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大和尚大拿黨裡帝墳芳徑幡華非駮幹精瑰辭含榮黃骢馬寰縣回行甲殼節衣素食稷稷驚哀苛罰虧缺理問龍攀鳳附露田慢心馬茹子門隸鬧氣怕不的憑脈錢流地區公所屈起取志鋭上飾罵詩癖疏簾輸作套子痛怨秃驢讬意土宇外治瓦磚缊藉誤筆象龜銜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