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恐悲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僧孽》:“末至一處,有一僧紮股穿繩而倒懸之,號痛欲絶。近視,則其兄也。 張 見之驚哀。”
“驚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驚哀”由“驚”(震驚、驚恐)和“哀”(悲痛、悲哀)組成,表示因遭遇突發事件或悲傷消息而感到震驚與悲痛交織的情緒狀态。例如面對災難、喪失親人等情境時,既震驚又哀傷的心理反應。
該詞屬于較為古雅的表達,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作品或對曆史場景的描述中。
《驚哀》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驚”和“哀”兩個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因為突發的不幸事件或者壞消息而感到震驚和悲傷。
根據漢字的組成規則,我們可以将《驚哀》這個詞進行拆分。其中,“驚”字的部首是“心”,它包含了9個筆畫;而“哀”字的部首是“口”,它包含了10個筆畫。
《驚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衛風·淇奧》篇。它是用來描述人們對意外悲劇的震驚和悲痛之情。
在繁體中文中,驚哀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古時候的“驚”字并不包含“井”部,而是用“口”和“從”兩個部首組合;而“哀”字在古代則是用“鬼”和“口”兩個部首組合。
1.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她的心裡充滿了驚哀之情。
2. 當救援隊找到了失蹤者的遺體,大家都陷入了驚哀的沉默中。
1. 驚愕:表示非常震驚和吃驚。
2. 哀悼:表示對遭受不幸或死亡的人表達悲痛和悼念。
震驚、悲痛、憂傷。
平靜、喜悅、安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