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意;寄情。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本事》:“外者,非一人所作,頗相覆載,或非其事,引類以託意。” 金 王丹桂 《望蓬萊·寄桃林口王都監》詞:“切恐靈機迷愛6*欲,不辭荒拙綴狂篇。綴意在毫牋。” 明 陳子龍 《歲暮遣懷》詩之一:“惟應勉寂寞,託意丘中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讬意漢語 快速查詢。
“讬意”中的“讬”是“托”的異體字,讀作tuō,本義為寄托、假借或依靠。結合“意”(心意、意圖),“讬意”指通過含蓄或間接的方式表達内心的情感或思想。具體解析如下:
字義解析
詞義延伸
“讬意”常見于文學語境,指通過文字、藝術等載體間接傳遞深層含義。例如:
用法與示例
提示:該詞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隱含義。
讬意(tuō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言”和“寸”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有8個筆畫,屬于多音字。
讬字在古代寫法中,它的形狀為“言”字與它下方連接的一個點,表示将意思傳達出去的動作。繁體字的寫法是「託」。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意思是托付、寄托,代表将自己的思想、願望或責任交給他人或某個物體,信任其能夠實現或保管。
以下是一些關于“讬意”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讬意”相關的詞語:
與“讬意”相反的詞語是“收回”,表示将之前托付給他人的事物重新取回。
綜上所述,讬意是一個由“言”和“寸”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詞語,表示托付、寄托。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狀在古代寫法中是由“言”和下方連接的一個點構成。現代繁體字的寫法為「託」。在使用時可以與托付、寄托等詞語互換,而與收回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