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秃驢的意思、秃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秃驢的解釋

謾罵僧人之詞。《水浒傳》第四回:“ 魯智深 道:‘不看長老面,灑家直打死你那幾個秃驢!’”《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你是何處秃驢?敢至此奸騙良家婦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秃驢”是漢語中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彙,主要用于謾罵或嘲諷僧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該詞由“秃”(指頭發脫落)和“驢”(一種被認為性情愚笨的動物)組成,字面可理解為“秃頭的驢”。在具體使用中,常用來比喻智力較弱、行為愚蠢的人,或特指品行不端的僧人。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說法:據民間傳說,古代雲遊僧人常牽驢化緣,但部分僧人借機行騙,百姓見到牽驢的僧人便喊“秃頭牽驢子來啦”,後簡化為“秃驢”。
  2. 動物象征:驢在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性淫且愚笨,強化了該詞的侮辱性。

三、文學用例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其貶義用法,例如:

四、相關文化衍生

  1. 謎語:紀曉岚曾作謎語“日落香殘,除卻凡心一點;爐火已滅,早有意馬站邊”,謎底即“秃驢”。
  2. 對聯:如“沙彌騎秃驢,進西風寺”等戲谑性對聯。

五、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粗鄙用語,現代社交中需避免使用,尤其在涉及宗教人士時應保持尊重。其貶義色彩主要源于對僧人發型的嘲諷和動物隱喻的侮辱性結合。

(注:如需查閱原始文獻例證,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相關章節及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秃驢:詞義

“秃驢”是一個形容詞性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頭發稀疏、幾乎沒有頭發的樣子,類似于秃頂的形象,通常用來表示男性男性患上脫發。它可以用來描述身體或外貌上的缺陷。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秃驢”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是“秃”和“驢”。其中,“秃”的拆分部首為“禾”,總筆畫為10,讀音為“tū”;“驢”的拆分部首為“馬”,總筆畫為7,讀音為“lǘ”。

來源和繁體形式

“秃驢”一詞來源于民間語言,是中國方言中常用的一個俚語。在台灣地區,繁體字則為“禿馬”,讀音與拼寫類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根據典籍記載,“秃驢”一詞的漢字寫法為“禿驢”,其中,“禿”的寫法沒有“秃”那麼常見,表示頭發稀少或幾乎沒有。同時,因為古代文化對驢的特殊象征意義,所以漢字中的“驢”字寫作“驢”。

例句

1. 他變成了一個秃驢,頭頂光秃秃的。

2. 那位年輕人隻有30歲,卻像個秃驢一樣。

組詞

組詞: 秃頭、秃頂、秃骨、秃瘦、秃喝。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光頭、脫發、謝頂。

反義詞: 茂盛、濃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