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仁取義的意思、成仁取義的詳細解釋
成仁取義的解釋
為正義事業而犧牲。《宋史·文天祥傳》:“ 天祥 臨刑殊從容……其衣帶中有贊曰:‘ 孔 曰成仁, 孟 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媿。’”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雖先後不同,其成仁取義則一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興祖 以一官一邑,成仁取義,得力於義方之訓深矣。”
詞語分解
- 成仁的解釋 原指成就仁德,現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殺身成仁成仁取義詳細解釋成就仁德。後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後漢書·杜根謝弼等傳贊》:“ 弼 忤宦情
- 取義的解釋 猶言求義。謂就義而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宋 文天祥 《自贊》:“ 孔 曰成仁, 孟 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網絡擴展解釋
“成仁取義”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成語,融合了孔子和孟子的理念,強調為正義事業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一、釋義
“成仁”指通過犧牲生命成就仁德(出自《論語·衛靈公》的“殺身以成仁”);“取義”意為舍棄生命維護正義(出自《孟子·告子上》的“舍生而取義”)。合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體現儒家推崇的終極道德選擇。
二、出處與演變
- 經典溯源
- 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 後世沿用
明代姚雪垠《李自成》中“成仁取義之理”将兩詞合并,成為固定成語。
三、用法與語境
- 詞性結構: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将士們成仁取義的壯舉令人動容”。
- 褒義色彩:專用于褒揚舍生為國的曆史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或重大正義行動。
- 現代延伸:現也用于形容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生命的行為,如消防員救災。
四、相關辨析
與“舍生忘死”的區别在于:
- 核心指向:前者強調為明确道義目标犧牲,後者側重不顧生死的行為狀态。
- 使用範圍:“成仁取義”多用于宏大叙事,如曆史事件或文學場景。
五、典型用例
- 文天祥抗元被俘後寫下《正氣歌》,踐行成仁取義精神。
- 林覺民《與妻書》中“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宣言,體現近代革命者的成仁取義觀。
此成語至今仍被用于弘揚民族氣節,在曆史教育、文學作品及紀念性場合高頻出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仁取義》這個詞意思很明确,指的是在面臨艱難抉擇時,選擇無畏地犧牲自身利益,以維護正義和道義準則。
關于拆分部首和筆畫,我查了一下,《成仁取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成」、「仁」、「取」和「義」。它的筆畫數分别是:「成」- 6畫,「仁」- 4畫,「取」- 8畫,「義」- 3畫。
關于來源和繁體字,我了解到「成仁取義」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在繁體字中,「成」、「仁」、「取」和「義」分别寫作「成」、「仁」、「取」和「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提供關于「成仁取義」古時候的具體字形寫法。
例句方面,我可以給你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時,選擇「成仁取義」,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個人的私利而屈服。
關于組詞,我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詞組,如「成全仁義」、「仁義道德」、「取信于人」、「義無反顧」。
近義詞方面,與「成仁取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舍己為人」、「毅然決然」、「舍生取義」。
反義詞方面,與「成仁取義」相對的詞語可能是「私欲奉行」、「唯利是圖」、「不擇手段」。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