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疇的意思、九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疇的解釋

(1).疇,類。指傳說中天帝賜給 禹 治理天下的九類大6*法,即《洛書》。《書·洪範》:“天乃錫 禹 洪範九疇,彜倫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孔 傳:“天與 禹 , 洛 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馬融 注:“從‘五行’已下至‘六極’,《洛書》文也。” 唐 張說之 《開元正曆頌》:“龜易八封,龍書九疇。” 唐 張欽敬 《洛出書》詩:“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6*法。《魏書·高闾傳》:“帝道昌則九疇敍,君德衰而彜倫斁。” 隋 王通 《中說·周公》:“安得皇極之主,與之共敍九疇哉。” 唐 王昌齡 《箜篌引》:“僕本 東山 為國憂, 明光殿 前論九疇。”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疇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九疇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尚書·洪範》,指大禹治水成功後,上天賜予的九類治國大法。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九疇”本義為“九類法則”,後泛指治理國家的系統性規範,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1. 基本釋義

    “疇”在古漢語中通“類”或“範疇”,“九疇”即九種分類法則。據《尚書》記載,周武王訪箕子時,箕子以“天乃錫禹洪範九疇”闡述治國綱領,包含五行、五事、八政等九部分,構成天人合一的治理體系。

  2. 曆史淵源

    九疇思想融合了商周時期的天命觀與自然哲學。《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九疇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為基礎,将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對應,形成“天人感應”的宇宙觀框架,成為後世陰陽五行學說的重要源頭。

  3. 内容概述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歸納,九疇具體包括:五行、敬用五事(貌、言、視、聽、思)、農用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協用五紀(歲、月、日、星辰、曆數)、建用皇極(君主準則)、乂用三德(正直、剛克、柔克)、明用稽疑(占卜決策)、念用庶征(天象征兆)、向用五福與威用六極(獎懲機制)。

  4. 文化影響

    九疇作為儒家經典的核心理論之一,被曆代學者注疏拓展。漢代孔安國在《尚書傳》中強調其“經緯天地”的統攝性,宋代蔡沈《書集傳》則将其與《周易》九卦并論,認為二者共同構成“帝王之學”的根基。

網絡擴展解釋

“九疇”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尚書·洪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九疇”最初指傳說中天帝賜予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據《尚書》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殷商遺臣箕子向武王陳述天人關系時提出“洪範九疇”,即九種治國根本法則。

二、具體内容

《洪範》記載的九疇包括:

  1. 五行:水、火、木、金、土(自然運行規律)。
  2. 五事:貌、言、視、聽、思(君主修身之道)。
  3. 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國家管理職能)。
  4. 五紀:歲、月、日、星辰、曆數(天文曆法制度)。
  5. 皇極:建立至高準則(治國核心理念)。
  6. 三德:正直、剛克、柔克(君主德行要求)。
  7. 稽疑:占卜決策(解決疑難的方法)。
  8. 庶征:氣象與人事關系(自然征兆與治理關聯)。
  9. 五福六極: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五福);兇短折、疾、憂、貧、惡、弱(六極,獎懲機制)。

三、延伸意義

  1. 治國綱領:九疇涵蓋了自然法則、倫理道德、政治制度等領域,成為古代帝王治國的理論框架。
  2. 文化象征:後世常以“九疇”代指國家根本大法,如唐代韓愈在《雙鳥詩》中以“九疇”喻指封建綱常。

四、學術争議

關于“九疇”是否真實源自夏禹時代,學界存在不同觀點,但普遍認為其系統化定型于西周時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洪範》原文及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卑之無甚高論杯酌藏形匿影草雞察言觀色崇拜此者萃傱村學究語搭撒堤障斷橋方直法無可貸鲠毅革造關東平原貫襁詭激寒水痕量家姬腳丫朝天基礎教育解殆繼父景化敬向進給量晉授吉日急三火四九世積因狂司馬苦夏幪巾眄視指使鳴鐘嘔啞乾浴勤績确拟榮品三周蛇瘴兕觵肆兇俗緣滔滔滾滾推稱魏瓠烏克蘭無任舞台藝術狹劣香稌小句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