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畴的意思、九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畴的解释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 禹 治理天下的九类大6*法,即《洛书》。《书·洪范》:“天乃锡 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 传:“天与 禹 , 洛 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马融 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 唐 张说之 《开元正历颂》:“龟易八封,龙书九畴。” 唐 张钦敬 《洛出书》诗:“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6*法。《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唐 王昌龄 《箜篌引》:“僕本 东山 为国忧, 明光殿 前论九畴。”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九畴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九畴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大禹治水成功后,上天赐予的九类治国大法。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九畴”本义为“九类法则”,后泛指治理国家的系统性规范,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基本释义

    “畴”在古汉语中通“类”或“范畴”,“九畴”即九种分类法则。据《尚书》记载,周武王访箕子时,箕子以“天乃锡禹洪范九畴”阐述治国纲领,包含五行、五事、八政等九部分,构成天人合一的治理体系。

  2. 历史渊源

    九畴思想融合了商周时期的天命观与自然哲学。《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九畴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础,将自然规律与人类行为对应,形成“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框架,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源头。

  3. 内容概述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归纳,九畴具体包括:五行、敬用五事(貌、言、视、听、思)、农用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协用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建用皇极(君主准则)、乂用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明用稽疑(占卜决策)、念用庶征(天象征兆)、向用五福与威用六极(奖惩机制)。

  4. 文化影响

    九畴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历代学者注疏拓展。汉代孔安国在《尚书传》中强调其“经纬天地”的统摄性,宋代蔡沈《书集传》则将其与《周易》九卦并论,认为二者共同构成“帝王之学”的根基。

网络扩展解释

“九畴”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尚书·洪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九畴”最初指传说中天帝赐予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据《尚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殷商遗臣箕子向武王陈述天人关系时提出“洪范九畴”,即九种治国根本法则。

二、具体内容

《洪范》记载的九畴包括:

  1. 五行:水、火、木、金、土(自然运行规律)。
  2. 五事:貌、言、视、听、思(君主修身之道)。
  3. 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国家管理职能)。
  4. 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天文历法制度)。
  5. 皇极:建立至高准则(治国核心理念)。
  6. 三德:正直、刚克、柔克(君主德行要求)。
  7. 稽疑:占卜决策(解决疑难的方法)。
  8. 庶征:气象与人事关系(自然征兆与治理关联)。
  9. 五福六极: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六极,奖惩机制)。

三、延伸意义

  1. 治国纲领:九畴涵盖了自然法则、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领域,成为古代帝王治国的理论框架。
  2. 文化象征:后世常以“九畴”代指国家根本大法,如唐代韩愈在《双鸟诗》中以“九畴”喻指封建纲常。

四、学术争议

关于“九畴”是否真实源自夏禹时代,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但普遍认为其系统化定型于西周时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尚书·洪范》原文及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鹏跋烛之咨并头红不露朴长茭唱声赤黑赤灵崇明岛除放醇浓疵污都厕断察高游鞲蔽环境监测环子假借僭奢节啬辑屦积潦期月絶活军前科臣胯裆理安龙箕緑沁沁毛毛咕咕麻叶子默读捏脚捏手骈胎屏语萍踪浪迹品量婆饼焦諐阳糗粮权尊生离实充水心输气宿夜台端铁柜听失通关藤颓影蚊翼沃馈吴人不识越境闲冰期项目狎熟斜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