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月朝參九次。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橫行參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參六參。”
(2).指九參官。 唐 李庾 《西都賦》:“佩印分魚,九參六佐,肅威儀於行蓋,指戒途於前馬。”
“九參”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月朝參九次
指古代官員每月需參加九次朝會。該用法多見于唐宋時期的文獻,如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武班每月先配九參六參”。
指“九參官”
唐代三品以上的武官需每月朝參九次,故稱“九參官”。《新唐書·百官志》明确提到:“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
詞源與用法
“九參”由“九”(表次數)和“參”(指參拜、朝見)組成,最初用于描述官員的朝會制度,後衍生為官職代稱。例如唐代李庾《西都賦》中“九參六佐”即指不同等級的官員。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讨論中。需注意與“九參官”區分,後者特指唐代高階武官。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春明退朝錄》《新唐書》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