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頹的岩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沅水》:“又東帶 緑蘿山 ,緑蘿蒙羃,頽巖臨水,實釣渚漁詠之勝地。”《隋書·食貨志》:“ 金門 象闕,鹹竦飛觀,頽巖塞川,構成雲綺。”
“頹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頹岩”指崩頹的岩石,即因風化、侵蝕或自然崩塌形成的破碎山石。該詞常用于描述山體或岩壁的殘破狀态,帶有自然景觀的蒼涼感。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如: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描寫,強調自然景觀的殘缺美或曆史滄桑感,如詩詞、遊記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用法,可參考《水經注》《隋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頹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破碎崩塌的岩石,也指因歲月長久或自然力量作用而破敗消亡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頹(部首:頁;筆畫:13)
岩(部首:山;筆畫:8)
來源:《說文解字》裡稱“頹”的本義是“土崩崩也”,後來引申為岩石崩塌的意思。而“岩”則是指石頭、石塊。
繁體:頹岩
古時候漢字寫法:頽岩
例句:漸漸地,頹岩之上覆蓋了茂密的青苔。
組詞:
頹敗、頹喪、頹唐、頹靡
近義詞:
崩塌、倒塌、崩潰
反義詞:
堅固、穩定、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