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参的意思、九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参的解释

(1).一月朝参九次。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

(2).指九参官。 唐 李庾 《西都赋》:“佩印分鱼,九参六佐,肃威仪於行盖,指戒途於前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两个主要义项,均与古代政治制度相关:

一、古代官员朝参制度

指每月上朝九次的礼仪规定,是唐代对中高级官员的考勤要求。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唐代将常参官分为三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等,需"每日朝参",称"常参官";次一等为"九参官",即每月朝见九次(逢一、五日朝参);最低等为"六参官",每月朝见六次(逢朔望及五日朝参)。此制度旨在规范官员的政务参与频率。

二、官职代称

引申指需履行"九参"制度的中高级官职。例如《宋史·舆服志》提及"九参官"可乘犊车,反映其身份等级。明代王鏊《震泽长语·官制》亦对比唐制:"文官五品以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每日参,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此处"九参"已成为特定官阶的代称。


补充说明

"九参"一词凸显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细化设计,通过朝参频率区分官职重要性。需注意其与现代汉语中"九种人参"等民间讹传释义无关,后者属无文献依据的附会之说。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3. 汉典网(www.zdic.net)历史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九参”一词在汉语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一、基本释义

  1. 一月朝参九次
    指古代官员每月需参加九次朝会。该用法多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如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

  2. 指“九参官”
    唐代三品以上的武官需每月朝参九次,故称“九参官”。《新唐书·百官志》明确提到:“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


二、补充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历史文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春明退朝录》《新唐书》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啊哈阿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旗单毫电机电势差舵位萼緑君遏灭犯雾露飞景份额风清月明负背格尔木市根祖钩尺瓜田归邪转曜国防孤衾故塞鼓盛好官缺黑帜厚载化脓画片回讬假局子绛云脚腕子嘉与嘉贽介甲京甸瞌睡汉刻线快心堀礨练形灵枝漫糊墨色拧成一股绳谱记青干琼玑山猫儿生什食蛤梨首领黍累説分上死声咷气腾尺伟博小蛮销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