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酸凄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曾友于》:“ 友于 喜其悔悟,相對酸惻。” 冰心 《往事(二)》九:“他極酸恻的瞥了我一眼,便回過頭去!”
“酸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酸恻”意為悲酸凄恻,形容内心悲傷、酸楚的情感狀态。其中:
該詞多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酸恻”與“悲戚”“凄怆”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酸楚與悲痛交織的複雜情感,常用于描述因遺憾、離别或感懷引發的情緒。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如小說、詩歌中對人物心理或場景氛圍的刻畫,能增強情感表達的感染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聊齋志異》或冰心散文集。
《酸恻》是指悲傷、痛苦或心酸的感受。它來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逆境或失去親人或愛人時的内心痛苦。
《酸恻》的部首是酉(酉字旁),拆分成兩個部分:酸(16畫)+ 恻(9畫)。
《酸恻》最早出現在《楚辭·天問》一書中,是中國先秦時期楚國文人屈原所寫的。這個詞後來廣泛流傳,并被用來形容人們的悲傷、痛苦或心酸。
《酸恻》的繁體寫法為「酸惻」。
在古時候,「酸恻」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酸」字的古時候寫法為「酸凡足」,而「恻」字的古時候寫法為「感武聲」。
1. 他聽到噩耗後,心中感到酸恻無比。
2. 電影的結局令觀衆倍感酸恻。
3. 小說中描寫妻子去世時的情節讓人心生酸恻之情。
1. 酸楚(形容感到極度傷心)
2. 酸痛(形容身體或心靈上的劇烈痛苦)
3. 傷心欲絕(形容極度悲傷)
1. 憂傷
2. 痛苦
3. 悲痛
1. 快樂
2. 歡愉
3. 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