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勞累。 唐 白居易 《題座隅》詩:“左右有兼僕,出入有單車,自奉雖不厚,亦不至飢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燭下濁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調心氣。”
飢餓勞累。饑,通“ 飢 ”。 晉 陶潛 《和劉柴桑》:“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饑劬。”
“饑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jī qú,其核心含義為饑餓與勞累,常用來形容生活困苦、身心疲憊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唐代白居易《題座隅》
“自奉雖不厚,亦不至饑劬。”
意為: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也不至于挨餓受累,體現對基本溫飽的慶幸。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
“燭下濁酒一杯已解饑劬。”
通過飲酒緩解饑餓與疲乏,側面反映“饑劬”的雙重含義。
晉代陶潛《和劉柴桑》
“春醪解饑劬。”
以酒消除饑渴與勞累,進一步印證詞義。
“饑劬”凝練地概括了古代社會常見的生存困境,既指生理上的饑餓,也包含體力勞損,是反映曆史民生的重要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饑劬(jī qú)這個詞是指饑餓困苦。它的拆分部首是“饣”和“劬”,其中“饣”是食物的意思,表示饑餓。而“劬”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艱苦勞作。
來源方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劬勞我心,雖不終極,吾将上下而求索。”這裡是指在困苦的環境中,饑餓使人體力勞動艱苦。從而形成了“饑劬”的詞義。
繁體字“饑區”與簡體字寫法相同,隻是表現形式上有所差别,沒有改變這個詞的含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以“饣”部為例,常用的古字形是“飠”,而“劬”的原始形狀則更類似于一個組合字。“饑”是由三個橫畫構成,中間的橫畫與下方的豎畫相交,表示食物的外形。而“劬”是由兩個相交的橫豎畫組成,再加上一個封刀的形狀,表示勞作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們長期在農村勞作,饑劬的日子讓人心疼。
2. 雖然生活艱苦,但他從不退縮,一直在饑劬中追逐自己的夢想。
組詞方面,與“饑劬”相關的詞彙有:
1. 劬勞:表示賣力地勞動。
2. 苦勞:表示辛勤勞動。
3. 饑馑:表示由于糧食不足而引起的饑餓。
與“饑劬”相反的詞彙有:
1. 富裕:表示財富充足,不受饑餓的困擾。
2. 舒適:表示生活安逸,沒有勞作上的困苦。
3. 豐盈:表示物質充裕,不需要為食物奔波勞作。
以此解釋清楚上面提到的問題。【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