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捷勇猛。 宋 梅堯臣 《送黃殿丞通判潤州》詩:“永日江風不畏人,檝師猱獰欺白浪。”
“猱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拼音為náo níng,原指輕捷勇猛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的敏捷與強悍。例如宋代梅堯臣在《送黃殿丞通判潤州》詩中寫道:“永日江風不畏人,檝師猱獰欺白浪”,此處“猱獰”描繪船夫(楫師)在風浪中矯健勇猛的形象。
引申含義
隨着詞義演變,現代解釋更側重兇猛猙獰的樣貌。其中“猱”指猿猴(象征靈活),“獰”意為兇狠,合起來形容面目兇惡可怕,後也用于描述其他事物(如自然現象或抽象概念)的兇猛狀态。
詞源與結構
應用場景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總結來看,該詞兼具動态的勇猛與靜态的兇惡兩種解讀,需根據上下文靈活理解。
《猱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兇惡、狠毒的樣子。
《猱獰》的部首是犭(犬部)和犬(犬字頭部),總共有17個筆畫。
《猱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篇》中,意指人的面容極其兇狠而惡毒。
《猱獰》的繁體字為「獳獰」。
在古代,「猱獰」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樣子。犭部在古代的寫法為「犬頭旁」,犬字頭部在古代寫法為「犬字頭」,整體寫作「犬犬」。
他面帶猱獰之色,讓人感到非常恐懼。
猱獰的相關詞語有:狠毒、兇惡、邪惡、可怕、狂暴。
猱獰的近義詞有:面目可憎、猙獰、鬼臉、惡相。
猱獰的反義詞有:和藹、溫和、善良、友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