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饿劳累。 唐 白居易 《题座隅》诗:“左右有兼僕,出入有单车,自奉虽不厚,亦不至飢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飢饿劳累。饥,通“ 飢 ”。 晋 陶潜 《和刘柴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饥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jī qú,其核心含义为饥饿与劳累,常用来形容生活困苦、身心疲惫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唐代白居易《题座隅》
“自奉虽不厚,亦不至饥劬。”
意为: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也不至于挨饿受累,体现对基本温饱的庆幸。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话》
“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
通过饮酒缓解饥饿与疲乏,侧面反映“饥劬”的双重含义。
晋代陶潜《和刘柴桑》
“春醪解饥劬。”
以酒消除饥渴与劳累,进一步印证词义。
“饥劬”凝练地概括了古代社会常见的生存困境,既指生理上的饥饿,也包含体力劳损,是反映历史民生的重要词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释。
饥劬(jī qú)这个词是指饥饿困苦。它的拆分部首是“饣”和“劬”,其中“饣”是食物的意思,表示饥饿。而“劬”是一个汉字的部首,表示艰苦劳作。
来源方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劬劳我心,虽不终极,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是指在困苦的环境中,饥饿使人体力劳动艰苦。从而形成了“饥劬”的词义。
繁体字“饑區”与简体字写法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没有改变这个词的含义。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以“饣”部为例,常用的古字形是“飠”,而“劬”的原始形状则更类似于一个组合字。“饥”是由三个横画构成,中间的横画与下方的竖画相交,表示食物的外形。而“劬”是由两个相交的横竖画组成,再加上一个封刀的形状,表示劳作的含义。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们长期在农村劳作,饥劬的日子让人心疼。
2.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不退缩,一直在饥劬中追逐自己的梦想。
组词方面,与“饥劬”相关的词汇有:
1. 劬劳:表示卖力地劳动。
2. 苦劳:表示辛勤劳动。
3. 饥馑:表示由于粮食不足而引起的饥饿。
与“饥劬”相反的词汇有:
1. 富裕:表示财富充足,不受饥饿的困扰。
2. 舒适:表示生活安逸,没有劳作上的困苦。
3. 丰盈:表示物质充裕,不需要为食物奔波劳作。
以此解释清楚上面提到的问题。【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