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稷神所用的牲口。《公羊傳·宣公三年》:“帝牲不吉,則扳稷牲而蔔之。” 何休 注:“先蔔帝牲,養之有災,更引稷牲蔔之。”
“稷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祭祀文化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稷牲(jì shēng)指古代祭祀稷神時使用的牲口(如牛、羊、豬等)。
在周代禮儀中,祭祀稷神是重要儀式。根據《公羊傳·宣公三年》記載,若用于祭祀上帝的牲口(帝牲)出現不祥征兆,需更換為稷牲重新占卜,體現古人對祭祀細節的嚴謹态度。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稷牲”作為成語,引申為“為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核心定義:古代祭祀稷神的專用牲畜。
文獻依據:最早見于《公羊傳》,後為《漢典》等工具書收錄。
文化意義:反映古代農業社會對谷神的尊崇,以及祭祀禮儀的規範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公羊傳》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稷牲》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祭祀時用來祭祀稷(一種主要的農作物)的祭品。稷牲在古代華夏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稷牲的部首是禾,共有19個筆畫。
《稷牲》這個詞源于古代華夏族群的宗教信仰和農耕文化。稷在古代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被視為豐收之神。人們在豐收的時候會舉行祭祀儀式,用來感謝稷神的恩賜,稷牲就是這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
《稷牲》的繁體字為「積牲」。積字表示積累、富饒,牲字是指祭祀時所用的牲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稷牲」可以寫作「稷祀」或「稷禮」。這種寫法中,「祀」或「禮」表示祭祀的意思。
1. 為了豐收,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稷牲儀式。
2. 古代的農民會用心準備稷牲,并且虔誠地祭祀稷神。
組詞:稷谷、稷田、祭品。
近義詞:稷祭、祭祀、祭奠。
反義詞:豐收、敬酒、享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