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饷的意思、京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饷的解釋

清 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項。《清會典·戶部七·田賦》:“凡解餉,有京餉,有協餉,按其水陸之程而給以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京饷是清代財政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各省地方政府向中央解送的財政款項,主要用于維持京師行政機構運轉、八旗官兵俸饷及皇室開支。根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該制度起源于順治年間定制,各省需按定額将地丁銀、鹽課、關稅等收入解送戶部銀庫,構成國家財政的核心來源。

在解送方式上,京饷初期采取“春秋二撥”制度,由戶部根據各省收支狀況劃定解送額度。據《清代賦稅政策研究》所述,鹹豐朝後因太平天國運動導緻傳統解饷路線受阻,逐步改為“厘金抵撥”與“協饷改撥”相結合的模式。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推行新政後,隨着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京饷制度逐漸被國庫集中收付制取代。

這項制度演變折射出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博弈,如《中國財政通史·清代卷》指出,同治年間督撫截留京饷現象頻發,迫使朝廷在光緒九年(1883年)修訂《京饷章程》,強化解饷考核。甲午戰争後,京饷年額增至800萬兩,約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5%,其征收與分配直接影響清代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

網絡擴展解釋

“京饷”是清代財政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各省向朝廷上繳的固定饷項,主要用于維持中央財政運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京饷是清代各省定期解送至京城的財政款項,屬于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用途涵蓋軍費、官員俸祿及宮廷開支等,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集中管理。

  2. 曆史背景與運作方式

    •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後,清廷為應對地方軍權下放,将京饷改為定額攤派制度,即各省每年需按固定數額上繳。
    • 解送方式包括陸路與水路運輸,後期出現“彙兌京饷”,即通過民間票號進行銀兩彙兌,提高了資金調度效率。
  3. 財政影響

    • 中央雖通過定額确保收入,但默許地方保留超額稅收,導緻地方稅種激增,加重百姓負擔。
    • 這一制度削弱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監管,成為晚清財政分權化的标志之一。
  4. 文獻依據
    《清會典·戶部七·田賦》明确記載:“凡解饷,有京饷,有協饷,按其水陸之程而給以資”,說明其與“協饷”(省際財政支援)共同構成清代饷項體系。

京饷制度反映了清代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博弈,其定額化與彙兌方式適應了晚清動蕩局勢,但也加速了地方財政自主化進程。

别人正在浏覽...

辨識标撥比肩并起秕謬側武朝家潮黏黏乘虛而入大唐秦王詞話砥奬迪哲東事鬥富度揆遁耕烽塵怫逆浮雲富貴改動幹渡錢赓詠宮婢櫃坊古調單彈諕吓畫具嘩扣角觝戲繼美近緣計智駒駒圹僚枯條擂捶糧行隆厚録民馬牲末姻撲吃撲滅千裡馬栖烏齊攢全能運動日班入聖善貸舌敝耳聾奢豪生庚失錯誓海盟山使院碩壯讨要先炊險情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