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饷的意思、京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饷的解釋

清 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項。《清會典·戶部七·田賦》:“凡解餉,有京餉,有協餉,按其水陸之程而給以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京饷”是清代財政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各省向朝廷上繳的固定饷項,主要用于維持中央財政運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京饷是清代各省定期解送至京城的財政款項,屬于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用途涵蓋軍費、官員俸祿及宮廷開支等,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集中管理。

  2. 曆史背景與運作方式

    •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後,清廷為應對地方軍權下放,将京饷改為定額攤派制度,即各省每年需按固定數額上繳。
    • 解送方式包括陸路與水路運輸,後期出現“彙兌京饷”,即通過民間票號進行銀兩彙兌,提高了資金調度效率。
  3. 財政影響

    • 中央雖通過定額确保收入,但默許地方保留超額稅收,導緻地方稅種激增,加重百姓負擔。
    • 這一制度削弱了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監管,成為晚清財政分權化的标志之一。
  4. 文獻依據
    《清會典·戶部七·田賦》明确記載:“凡解饷,有京饷,有協饷,按其水陸之程而給以資”,說明其與“協饷”(省際財政支援)共同構成清代饷項體系。

京饷制度反映了清代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博弈,其定額化與彙兌方式適應了晚清動蕩局勢,但也加速了地方財政自主化進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京饷>這個詞指的是古代京城的優待費或補貼,是供給京城官員的經費。舊時官府發給京城官員的財物和物品的稱謂。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京饷》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京”和“饷”。其中,“京”的部首為“亠”,總計三筆;“饷”的部首為“食”,總計九筆。 來源 《京饷》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劉毅傳》中:“諸誠見本,作書表請留京久饷。”這表明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晉朝。在古代中國,京城是指朝廷所在地,即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京饷也就成為指供給京城官員的經費的稱謂。 繁體 《京饷》的繁體字為「京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把《京饷》的“饷”字曾有廣韻和集韻的字形寫法。在廣韻的字形中,将《京饷》的“饷”字寫作「飨」,而在集韻的字形中,将《京饷》的“饷”字寫作「饗」。 例句 1. 官員在京城工作期間,享受着豐厚的京饷待遇。 2. 京饷是官員們的必需品,有助于他們在京城的生活和工作。 組詞 相關組詞有:京師、京城、饷銀、盛饷、饷糧。 近義詞 近義詞有:供給、津貼、薪水、俸祿。 反義詞 與《京饷》的反義詞為:削減、停發。 通過以上内容,我們了解到了《京饷》一詞的意思、來源、拆分部首和筆畫、繁體字、古時候的寫法以及例句,還了解到了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