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槀葬的意思、槀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槀葬的解釋

草草埋葬。《後漢書·馬援傳》:“ 援 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 李賢 注:“槀,草也。以不歸舊塋,時權葬,故稱槀。” 元 宋無 《己亥秋淮南饑客中懷故裡朋遊寄之》詩:“哭喪多槀葬,征旅少赢糧。”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谏》:“我死之後,你們切不可備辦棺衾,隻是槀葬便了。”一本作“藁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槀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ǎo zàng,指用草席包裹屍體進行簡單埋葬,通常用于描述因貧困、戰亂或特殊原因無法舉行正式葬禮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曆史用例

  1. 《後漢書·馬援傳》
    馬援去世後,其家屬因畏懼朝廷責罰,不敢将遺體運回祖墳,僅“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
  2. 元代宋無詩句
    “哭喪多槀葬,征旅少赢糧”反映了戰亂或饑荒時期民間草率安葬的普遍現象。
  3. 清代李漁《玉搔頭·極谏》
    劇中人物要求死後“槀葬”,體現對簡樸喪葬的提倡。

三、綜合釋義


四、文化背景

古代喪葬禮儀繁複,而“槀葬”作為權宜之計,常與“厚葬”形成對比,反映了社會階層差異或特殊曆史事件的影響。例如馬援因政治牽連被迫槀葬,側面揭示了漢代官場風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李漁戲曲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槀葬:詞義和來源

《槀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用椿木(槀木)制作的棺材。

槀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槀葬的拆分部首為“木”,而其筆畫數為“16”。

槀葬的繁體字

槀葬的繁體字為「槀葬」,與其簡體字形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槀葬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然而,《康熙字典》中隻記錄了槀葬這個寫法,沒有其他的變體。

槀葬的例句

1. 去年農村的老王過世了,他最後選擇了槀葬。

2. 這座墓地主要供應槀葬的需求。

槀葬的組詞

由于槀葬是一個專有名詞,常常以其自身為主體,沒有常見的組詞。

槀葬的近義詞

槀葬的近義詞可能會有葬槐,葬樟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制作棺材所用的木材名稱。

槀葬的反義詞

槀葬的反義詞可能是火葬、土葬等,這些詞語表示不同的葬禮方式和處理遺體的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