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ill]∶小土山
山丘起伏
(2) [tomb;graveyard]∶墳墓
亦作“ 山邱 ”。1.土山。《墨子·大取》:“諸以居運命者,若鄉裡 齊 荊 者皆是;諸以形貌命者,若山邱室廟者皆是也。”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豐侔 淮 海,富賑山丘。” 唐 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詞賦懸日月, 楚王 臺榭空山丘。” 金 元好問 《橫波亭》詩:“萬裡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邱。”
(2).墳墓。 三國 魏 曹植 《箜篌引》:“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宋 曾鞏 《南軒》詩:“聖賢雖山丘,相望心或庶。” 金 元好問 《醉後詩》:“身後山丘幾春草,醉來日月兩秋螢。”
山丘是由"山"和"丘"兩個語素組成的合成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将其定義為"較小的山嶺或土堆",強調其規模介于高山與土坡之間的地貌特征。從構詞法分析,"山"指地表隆起的地質構造,"丘"則特指低矮的自然土崗,二者組合後形成偏義複合詞,側重指代坡度緩和、高度適中的自然隆起地形。
該詞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中可追溯至先秦文獻,《禮記·月令》載"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的記載,其中"疇"即包含丘陵地貌的耕作區域。現代地理學中,山丘通常指海拔在200-5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的地貌形态,這一标準被《中國地理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所采用。
在文學應用層面,《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收錄的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其中的"山丘"意象常被解讀為承載曆史滄桑的象征物。詞彙搭配方面,常見"連綿山丘""丘陵地帶"等組合形式,在《現代漢語搭配詞典》(語文出版社,2018年)中被歸類為中性地理名詞,可與"起伏""逶迤"等形容詞構成描寫性短語。
“山丘”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自然形成的小型山地地形,通常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坡度較緩的隆起地貌,地理學上介于「山」與「丘陵」之間。相較于高山,山丘形态更圓潤,植被覆蓋更豐富。
詞源構成 由「山」與「丘」兩個同義語素複合而成: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兼具地理客觀性和人文象征性,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
謷牙诘屈闆滞邊部不托長赳赳呈政雌雄未決登山陟嶺彫涸發師楓宸負殿浮廣高效裹瘡含聽護朽簡斥減卻解困金剛老兒當警告進求進善懲惡酒醴覺路刻剝空中狂縱拉絆來莅龍庭馬鬣封男花鋪班普速速仆媵啓碇怯怯喬喬七醢嶔岑山情文并茂全德權重澀悶上卷賞設師範石局施洗失着素功遂生提壺投閑圍觀沃洗霞嶺燮和之任邪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