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别出去。《左傳·哀公十一年》:“ 季孫 告二子,二子不可。 求 曰:‘若不可,則君無出。’”
(2).不要交納。《後漢書·安帝紀》:“鳳凰所過亭部,無出今年田租。”
(3).不能超過。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逸文》卷二:“火燒瘡無出醋泥,甚驗。” 明 胡應麟 《詩薮·閏馀中》:“大抵 南宋 古體當推 朱元晦 ,近體無出 陳去非 。”
(4).謂未生育子女。《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原來 商小姐 無出,有媵婢生得兩個兒子。”
“無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别出去(動詞短語)
指勸阻他人不要外出。例:《左傳·哀公十一年》載“若不可,則君無出”,意為若事不可行,君主便不要外出。
不要交納(動詞短語)
表示免除賦稅或繳納義務。例:《後漢書·安帝紀》提到“鳳凰所過亭部,無出今年田租”,即免除相關地區當年的田租。
不能超過(形容詞性用法)
強調某事物無法被超越。例: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載“火燒瘡無出醋泥”,指治療燒傷沒有比醋泥更有效的方法;明代胡應麟評詩時稱“近體無出陳去非”,意為近體詩無人能超過陳與義。
未生育子女(形容詞性描述)
指沒有後代。例:《二刻拍案驚奇》中“商小姐無出”即描述其未生育子女。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典()、查字典()及古籍引證()。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
《無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出口,表示陷入困境,無法逃脫。
《無出》由部首無(wú)和出(chū)組成,無部首拼音為“wu”,出部首拼音為“chu”。無出的總筆畫數為11。
《無出》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一書中,後來被廣泛運用于文言文中。繁體字為「無出」。
在古時候,漢字「無出」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無出」寫作「勿出」。
1. 面對困境,他陷入了無出的局面。
2. 他陷入了無出的困擾,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無出口、無出路、無出路的、無出頭之日
陷入困境、陷入羅網、陷入絕境
有出路、有解脫、逢兇化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