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峻陡峭。《新唐書·西域傳下·康》:“有 鐵門山 ,左右巉峭,石色如鐵。”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 福建道 以海口 黃碕 岸橫石巉峭,常為舟楫之患。”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峺石峻聳如狼牙虎齒,前此無其巉峭者也。” 清 杜岕 《思賢篇送荔軒還京師》詩:“仰觀石頭壘,巉峭去天尺。”
巉峭(chán qiào)是一個形容山勢險峻陡峭的漢語詞彙,具有鮮明的文學色彩和形象表現力。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險峻陡峭
指山勢高聳而陡直,多形容岩石嶙峋、難以攀援的山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3卷第140頁,釋義為“山勢高峻陡峭”。
引申義:嚴峻冷峭
在文學語境中可隱喻人性或文風的冷峻嚴苛。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第1087頁,注“巉”為“山勢險峻”,“峭”為“陡直”,合用強調極端險峻之勢。
二字合成後強化了“高危不可近”的意象,見于唐宋詩文。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第78、912頁。
李白《蜀道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雖未直用“巉峭”,但“絕壁”“去天”之景正是其典型意象。
來源:《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二(中華書局,1960)。
柳宗元《永州八記》
描寫山岩“欹嵌盤屈”,以“巉然”狀石之險怪,近“巉峭”之意。
來源:《柳宗元集》卷二十九(中華書局,1979)。
詞彙 | 側重差異 | 示例 |
---|---|---|
巉峭 | 突出山石嶙峋、坡度陡急 | “巉峭的懸崖” |
陡峻 | 強調坡度大,少石質細節 | “陡峻的山坡” |
嵯峨 | 重山體高聳,非專指陡峭 | “群山嵯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9頁:
巉峭:形容山勢高陡險峻。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808頁:
巉:山勢高險;峭:陡直。合指山勢險峻陡立。
“巉峭”以山勢的視覺險峻為核心義,兼具自然描寫與文學象征功能,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追溯至經典文獻與權威辭書,符合語言研究的規範性與可信度要求。
“巉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án qiào(注音:ㄔㄢˊ ㄑㄧㄠˋ),主要用于形容山勢或岩石的險峻陡峭。以下是詳細解釋:
《新唐書·西域傳下·康》
“有鐵門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鐵。”
——描述鐵門山兩側山勢險峻如鐵,突顯其陡峭與堅硬。
宋代《北夢瑣言》
“海口黃碕岸橫石巉峭,常為舟楫之患。”
——說明黃碕岸的岩石陡峭,阻礙船隻通行。
明代《徐霞客遊記》
“峺石峻聳如狼牙虎齒,前此無其巉峭者也。”
——比喻山石尖銳險峻,形态可怖。
清代杜岕詩句
“仰觀石頭壘,巉峭去天尺。”
——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山石高聳入雲的險峻感。
通過不同朝代的文獻用例可以看出,“巉峭”一詞在漢語中長期用于描繪險峻地貌,兼具寫實與藝術表達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傲雪淩霜百禽長倡義怆然淚下儲集詞章徂川簇射導迎鄧拓都契發行肺渴飛書走檄飛謡傅爰高龐跟蹤勾羅館陶園豪句花紋回紋詩将士警絕牼翟克然孔姬寇邊筐當略人良工巧匠連埒龍牋鈕鐐牛頭阿旁乾巴三巡觞祝生死簿識略守睛水埠述舊四存四履聳身頌聲載道太恭人湯沐天生子跳腳通儒院土虺蛇屠羊無目響閑吟鮮英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