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方的城。《文選·張衡<西京賦>》:“似 閬風 之遐坂,橫西洫而絶金墉。” 薛綜 注:“墉,謂城也。絶,度也。言閣道似此山之長遠,橫越西池,而度金城也。西方稱之曰金。”
(2).猶金城。堅固的城牆。 晉 潘嶽 《西征賦》:“金墉鬱其萬雉,峻嵃峭以繩直。”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旁望鬥城,金墉萬仞。” 明 李東陽 《和沉地官時旸<遊城西朝天宮>韻》:“龍盤萬嶺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觀之,湯池帶金墉。”
(3).古城名。 三國 魏明帝 時築,為當時 洛陽城 (今 河南省 洛陽市 東)西北角一個小城。 唐 貞觀 後廢。《太平禦覽》卷一七六引 晉 陸機 《洛陽地記》:“ 洛陽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東北角有樓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瑤光寺 北有 承明門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築。”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洛陽縣》:“ 嘉平 六年, 司馬師 廢其主 芳 ,遷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晉 ,出舍 金墉城 。 晉 楊後 及 愍懷太子 至 賈後 之廢,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趙王倫 簒位遷 惠帝 ,自 華林 西門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後被貶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後序》:“ 金墉 之恥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金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金墉原指“堅固的城牆”,特指以金屬裝飾或比喻固若金湯的城防結構。古代文獻中常以“金”形容事物的華貴與堅實,“墉”即城牆,故組合後多用于軍事防禦或象征權力中心。《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金屬鑄造的城牆”或“喻指險要的關隘”。
字義分解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曆史典籍,如《後漢書·公孫瓒傳》載“繕治城郭,營立樓橹,造作金墉”,描述軍事防禦工事;《文選·張衡〈西京賦〉》李善注引《三輔黃圖》稱漢代長安城“金墉在其西”,指代都城核心區域。
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金墉常被賦予權力與穩固的象征意義。例如,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以“金墉”暗喻帝王居所的森嚴,而道教文獻《雲笈七籤》則借“金墉城”指仙境中的永恒之地。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如考古學界将洛陽發現的魏晉古城牆遺址稱為“金墉城遺址”(參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成為研究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例證。
“金墉”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西方之城
指地理方位上的西方城邑。例如《文選·張衡<西京賦>》中提到“橫西洫而絶金墉”,薛綜注解釋為“西方稱之曰金”。
堅固的城牆
通“金城”,形容城牆的雄偉與牢固。晉代潘嶽《西征賦》用“金墉鬱其萬雉”描述城牆的高峻,唐代王勃亦在《九成宮頌》中以“金墉萬仞”比喻城牆的險要。
古城名
特指三國時期魏明帝在洛陽西北角修築的小城,唐代貞觀後廢棄。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其位置,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提到司馬師曾将廢帝曹芳遷居于此。
比喻帝後被貶之所
清代夏燮在《<中西紀事>後序》中以“金墉之恥未雪”暗喻帝王失勢後的囚禁之地。
文學中的華麗意象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到“金墉”象征奢華建築(如),但此用法缺乏高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後世引申義。
金墉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重要軍事和政治意義,既是防禦要塞,也曾作為皇室成員的軟禁場所。其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考古發現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準确性。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古籍,或查閱洛陽地區考古報告以獲取更多細節。
鼇署敖遊百寺标準狀況參學唱門成周侈人觀聽楚徼出來出神入定出戰從井救人登位發動機肥打府邸扶微跟步乖拆刮肉過賬還至環境教育活火煎唧揀閱校樣擊笞桀虜酒風九宮玑組谲辭隽秀可身兩部鼓吹簾庑麗璧吏榦流麥論箸麥麰末伏怒艴萍蹤浪迹蒲鞋青蛟圈圚濕痹事核言直飾面四達棠谿同日而語通信通要托僞物議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