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k one's life to save others] 躍身入井,以救他人。比喻做事無益于人,自己反而受到損害。也指愚蠢的舉動
語本《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意謂跟着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别人并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别人。《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那岸上看的人,雖然有救撈之念,隻是風水利害,誰肯從井救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奁》:“我雖至愚,亦不肯從井救人。”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昔 華盛頓 拯一溺兒,躍入湍水,蓋所謂從井救人者。”
“從井救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意思比喻本想救助他人,但由于方法不當或考慮不周,反而導緻害人害己的結果。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強調善意行為需以智慧和謹慎為前提,避免盲目行動造成負面後果。
從詞義角度分析,“從井救人”中的“從”意為“跟隨”或“投身”,“井”指深井,“救人”表示救助他人。整體形象化地描述一個人跳入井中試圖救落井者,卻因自身陷入險境而無法真正施救,甚至可能雙雙遇難。這體現了成語的警示作用:助人需量力而行,講究策略,否則適得其反。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批評或反思那些好心辦壞事的場景,如教育、管理或人際交往中。
該成語的出處可追溯至《論語·微子》,其中孔子在讨論仁德行為時說道:“從井救人,仁者不為也。”這句話強調仁者不會魯莽行事,而是選擇更明智的方式幫助他人。後世詞典和學者對此進行了權威诠釋,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方法不對頭,反而害了人”,突顯其道德和哲學内涵。
在語言應用中,“從井救人”常作為謂語或定語,例如在句子“他的幹預看似好心,實則從井救人,加劇了矛盾”中,生動傳達出行為與後果的悖論。這種用法在文學、教育和社會評論中廣泛出現,強化了成語的實用性和文化價值。
來源參考:本解釋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論語》,确保内容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從井救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óng jǐng jiù rén,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原意
指跳入井中救人,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他人無益的行為。
這一含義源于《論語·雍也》中宰我與孔子的對話:宰我問“若有人落井,仁者是否應跳下去救”,孔子指出君子應理性施救而非盲目陷己于險境()。
現意
現多用于形容冒着極大風險去救人,強調舍己為人的精神,但隱含對行動是否明智的讨論()。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那岸上看的人,雖有救撈之念,隻是風水利害,誰肯從井救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背景,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暗白安樂闆位鄙惡閉門塞戶冰谿避讓慚吝蟬花傳球湊份子爨室蹙地大管淡生涯雕麗定時器東扯西拉發森顧委好好先生簡服焦苦節矜京邑金甕酒娘子決潰峻狹可着匡時濟世僚機靈妙立業龍飛九五馬當馬面甍标龐眉皓發槃郁否往泰來謙祗清油齊味權族人口稅容庇三語讪讟神媪時陰叔度陂湖熟戶絲窩停版外論枉殺霞牕脅肩累足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