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伏的意思、末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伏的解釋

(1) [the la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夏天最熱的時期是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十天(中伏有時為二十天)。中伏之後十天是末伏

(2) [the first day of the la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上述末伏所占十天中的第一天也叫末伏,即立秋後第一個庚日

詳細解釋

農曆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共計十天的一段時間。也叫終伏、三伏。參見“ 伏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伏,又稱“終伏”或“三伏”,是農曆三伏天的最後一個階段,标志着夏季最炎熱時期的尾聲。其核心含義與時間計算、氣候特征及民間習俗密切相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分項說明: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推算

末伏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的10天(或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的10天)。根據幹支曆法,每年入伏時間不固定,需以“庚日”為基準推算。例如2025年,初伏為7月15日,中伏為7月25日,末伏為8月14日(注:此處為示例,具體年份需按當年幹支計算)。

來源:中國天文曆法規範《農曆的編算和頒行》(GB/T 33661-2017),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


二、别稱與氣候特征


三、民俗與飲食傳統

  1. “貼秋膘”:北方習俗中,末伏需食肉類滋補,以彌補夏季消耗,如吃餃子、炖肉等。
  2. “啃秋”:江南地區流行立秋日吃西瓜,象征消除暑氣,末伏延續此俗。

    來源:《中華全國風俗志》胡樸安著,收錄清代至民國各地伏日習俗。


四、農業意義

末伏是農作物灌漿成熟的關鍵期,農諺“末伏熱得好,冬麥收成飽”強調此時充足日照對秋收作物的重要性。

來源:《中國農諺》農業出版社,整理傳統農耕氣象經驗。


參考文獻(非鍊接,依規範标注來源)

  1. 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 《農曆的編算和頒行》GB/T 33661-2017.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3.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再版).
  4. 《中國農諺》編纂組. 中國農諺. 農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末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天”的最後一個階段,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末伏指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夏季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它通常持續10天,即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二、時間推算

  1. 幹支紀日法:根據天幹地支計算,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2. 特殊年份:若中伏為20天(即立秋前出現第五個庚日),則末伏仍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總時長保持10天。

三、氣候特點

四、别稱與意義

五、相關擴展

末伏期間,民間有“貼秋膘”等習俗,通過飲食調理應對季節轉換。若需更詳細的氣候數據或曆史推算方法,可參考權威農曆或氣象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拌命避患參照系嶒嶷刬卻逞力盜鐘跌誤頂名替身多禮堕倪翻盞該洽幹正廣修鬼打軌道衡苽米含笑黑不溜秋喝罵紅茶花節花賬監守桀犬吠堯晶簾金搶碗禁制流舊立主驢唇不對馬嘴馬靸麋惑磨兜堅默贊南無阿彌陀佛内蒙古鳥禽逆鋒潘陸橋山權時制宜铨軸雀步驅馬擾紊傷魂生出受祿耍嘴讨嚣外兵腕闌問政烏行枭弁效功小雁塔謝池春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