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la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夏天最熱的時期是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十天(中伏有時為二十天)。中伏之後十天是末伏
(2) [the first day of the la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上述末伏所占十天中的第一天也叫末伏,即立秋後第一個庚日
農曆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共計十天的一段時間。也叫終伏、三伏。參見“ 伏日 ”。
“末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天”的最後一個階段,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末伏指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夏季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它通常持續10天,即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末伏期間,民間有“貼秋膘”等習俗,通過飲食調理應對季節轉換。若需更詳細的氣候數據或曆史推算方法,可參考權威農曆或氣象資料。
末伏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秋季最後一個候”。
末伏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6。
末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周朝的《周禮·春官掌繹》中。據傳,中國古代将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末伏指的是“處暑”之後的一個特定時期,大緻在秋季的末尾。在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涼,秋季即将結束,是農耕民衆農忙收割的關鍵時期。
末伏的繁體字為「末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末伏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形似「」,表示秋季的結束。隨着時間的演變,漢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末伏」。
1. 今年的末伏天氣異常炎熱。
2. 在末伏期間,農民們都忙着收割莊稼。
末秋、末尾、末路、伏天、伏旅、伏草。
晚秋、深秋。
初伏、溫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