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no fixed abode because of constant traveling] 像浮萍在水中,飄泊不定。比喻行蹤無定
相公這樣人家,萍蹤浪迹,你那裡去尋他?——明· 徐霖《繡襦記》
(2) 亦作“萍蹤梗迹”
見“ 萍蹤浪迹 ”。
亦作“ 萍蹤浪跡 ”。喻蹤迹無定。《二刻拍案驚奇》卷二:“隻是此人不是本國之人,萍蹤浪迹。嫁了他,須隨着他走。”《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你須不是這裡人,今入贅我家,不知到底萍蹤浪跡,歸於何處?”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老衲萍蹤浪跡,來朝一葦度西。”《紅樓夢》第六六回:“他是萍蹤浪迹,知道幾年纔來?豈不白耽擱了大事?”
“萍蹤浪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字面解析:
“萍”指浮萍,隨水漂流無根;“蹤”為蹤迹;“浪迹”指像波浪般漂泊不定。整體比喻人像浮萍和波浪一樣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比喻義:
形容生活或行蹤漂泊不定,沒有固定住所,常含貶義,暗示缺乏穩定性。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恨怱怱,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另一出處為明·徐霖《繡襦記》中的例句:“相公這樣人家,萍蹤浪迹,你那裡去尋他?”。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例如:“他多年來萍蹤浪迹,從未在一個城市久留。”。
近義詞:
反義詞:
落地生根:比喻穩定安家,與“萍蹤浪迹”形成鮮明對比。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牡丹亭》《二刻拍案驚奇》等古典文學作品。
《萍蹤浪迹》是一個成語,意指隨波逐流,行蹤不定,也可表示人生的漂泊不定。這個詞源于《詩經·小雅·采薇》中的一句詩:“萍蹤浮瓜瓞,水行自在。”
這個詞十分富有詩意,可以代表人生的起伏和無常。它描述了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的行迹,踏水而行,自由自在。
《萍蹤浪迹》這個詞由五個字組成。
其中,“萍”的拆分是⺍(艹)和平(并)兩個部首,共有12畫;
“蹤”的拆分是足(⻊)和宗(彳)兩個部首,共有15畫;
“浪”的拆分是氵(水)和良兩個部首,共有10畫;
“迹”的拆分是辶(辵)和己兩個部首,共有9畫。
《萍蹤浪迹》出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一句詩:“萍蹤浮瓜瓞,水行自在。”在這首詩中,作者以浮萍的形象來比喻人生的行蹤不定,表達了自己在世界中的自由和隨性。
《萍蹤浪迹》的繁體字為《萍蹤浪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會使用類似楷書的字體來書寫《萍蹤浪迹》。
例如,“萍”字可能會寫成“菩”或“芃”;
“蹤”字可能會寫成“蹤”或“蹤”;
“浪”字的寫法較為固定,不過在古代有時會寫成“湰”;
“迹”字可能會寫成“跡”或“跡”。
1. 他一直以來都是萍蹤浪迹的旅行者,從來沒有固定的居所。
2. 她經曆了許多困難,但無論如何都沒有放棄,始終保持着萍蹤浪迹的精神。
1. 萍水相逢
2. 蹤迹不明
3. 浪迹天涯
4. 漂泊不定
1. 流離失所
2. 遊移不定
3. 天涯海角
1. 定居
2. 堅守不移
3. 歸期無定
4. 一往無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