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名。掌管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事。 唐 韓愈 《送鄭尚書序》:“入朝為金吾将軍,散騎常侍。” 馬其昶 注:“ 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 權 為右金吾衛大将軍,充左街使。” 宋 樂史 《廣卓異記·三世執金吾》:“ 程知節 為武侯将軍, 知節 子 處弼 , 處弼 子 孝伯 ,并為金吾将軍。”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三》。
“金吾将軍”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能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金吾将軍”是古代負責宮廷及京城治安、巡警事務的武職官員,地位較高,直接涉及皇帝安全與都城秩序維護。其名稱源自漢代“執金吾”,後逐漸演變為官職體系的一部分。
漢代起源
漢代設“執金吾”,手持銅制儀仗棒(稱“金吾”),負責皇帝出行儀仗、京師治安及宮禁巡邏。《後漢書》記載:“執金吾缇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
唐宋時期
唐代設“金吾衛”,分左右兩衛,長官稱“金吾大将軍”,如韓愈《送鄭尚書序》提及鄭權曾任右金吾衛大将軍。宋代延續此制,職能類似。
明代演變
明代“金吾将軍”成為武散階稱號,屬正二品升授之階,更多象征榮譽銜而非實際職務。
現代語境中,“金吾将軍”可借喻地位顯赫、權力重大的官員,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成語,非正式職官稱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漢典》等權威史料。
《金吾将軍》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擔任重要職務,具有威望和權力。下面将對這個詞進行詳細解析。
金吾将軍指的是守衛宮殿大門的将領。因其職務重要,所以引申為代表權威和威望的意思。
金吾将軍的部首分别是金和軍,這兩個部首也是構成這個成語的兩個關鍵詞。金的筆畫為8,軍的筆畫為7。
《金吾将軍》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文學家蕭統的《詠史·人主度雲夢子光篇》中。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廣為流傳。
《金吾将軍》的繁體字為「金鷖將軍」。
在古代,「吾」和「鷖」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吾」為例,古代寫法為「吾」。
1. 他在公司擔任金吾将軍一職,威望頗高。
2. 這位政治家曾經是金吾将軍,掌握着重要的決策權。
金将軍、金吾、将軍
權貴、大官、重臣
平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